《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哲学基础:大道论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哲学基础:大道论
道教有云:“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顺则生人”阐述的是宇宙的生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直至孕育出人类。而“逆则成仙”则指的是通过内在丹道修炼,逆转自然进程,从后天复归先天,实现由凡人向仙界的转化。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里,顺生构成了逆修的哲学根基。正因人类为道之化物,人们得以通过内在的修行实践,最终回归道的本源,达成与道同真的境地,从而完成从人至仙的超脱转变。
作为一部丹道经典,《性命圭旨》详细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哲学基础,具体讲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道与气
《性命圭旨》开篇对道所作的论述是: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濛而还归溟涬曰道;善集造化而顿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尔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奇妙的,是和宇宙万物相统一的。道创造了宇宙万物,又隐含在宇宙万物之中,道包含着宇宙的全部精神。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总的来说,《性命圭旨》开篇对“道”的论述,和道家宇宙本源论是一致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后将道最终归于“气”,而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过程。什么是道呢?宇宙、世界、物质、意识、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来表示。什么是气呢?在道家道教看来,气有气与炁之分,炁是先天之气,气是后天之气。
道教中“气”的核心意义包括:
- 气作为基本元素构成万物,宇宙源自不同元气组合。
- 气处于形与无形之间,如人的呼吸。
- 气是生命起源与维持的动力,分为先天(源自父母的元气)和后天(自然界的呼吸之气)。先天之气(元气)为生命本源,后天之气随出生获得,两者结合维持生命。
- 气是身心与精神活动的基础,神依存于气,无气则无神。
宇宙演化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终归结于“气”,是因为“气”是丹道理论的基础。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万物由“道”而生,这一过程体现了“道生万物”的核心理念。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万物的根本在于气。
《淮南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更为系统的气化宇宙论,详细描绘了宇宙从无形到有形,从阴阳分离到万物形成的动态过程,明确指出气的不同状态如何分化为天地、四季及万物。
与之相似,《易纬·乾凿度》也阐述了从“太易”到具体物质形态的宇宙生成序列,强调了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路径,反映出与《淮南子》一致的宇宙生成逻辑,即从“道”出发,经历气的演变,最终形成多样化的物质世界。这些理论的发展,为后来的道教宇宙生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性命圭旨》便是这一思想脉络的继承与发扬,它认同气作为道的显现形式。宇宙之初仅有气,称为“一气蟠集”,此气变幻莫测,即太乙,相当于《庄子》的“无始之始”与老子的“道”。天地初开,元气混融,呈混沌态,为《淮南的》的“太易”,即“道生一”或《庄子》的“有始之始”,亦名“元始”。混沌分而为天地阴阳,是为太极,内含阴阳二气,即“一生二”或“虚皇”。阴阳分离,天地人成,体现“二生三”或“混元”。阳升阴降,交合则“三生万物”,成就“六合”,标志天、地、人、物及宇宙的完整形成。
顺则生人 逆则成仙
《性命圭旨》作为丹道学的经典著作,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阐述宇宙生成的原理来揭示人的诞生过程,即“顺则生人”,进而达到“逆则成仙”的目的。有生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实,但道教向来主张,“夺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一直在尝试着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的命运。
《性命圭旨》阐述了一种理念:人能通过内在修行,逆向模拟宇宙的发展,以达至长生不死之境。那么,长生不老的秘诀何在?《性命圭旨》与诸多内丹著作观点趋同,强调欲求长生,必循后天重返先天之途,借由修为,渐进至与道合一之境。
此修行之道,儒家谓之“存心养性”,道家名之为“修心炼性”,佛门则称“明心见性”,虽表述各异,实则核心一致,皆注重心性修养。
其中,道家的“修心炼性”,正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指人需将心灵净化至极致之虚无,坚守至纯至静之境,如此,心灵方能免于尘嚣干扰,清澈如镜,进而与“道”浑然一体。历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虚合道之渐进过程,终而成就“逆天成仙”的修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