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如何影响鱼类?中科院最新研究揭示惊人发现
光污染如何影响鱼类?中科院最新研究揭示惊人发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夜间人造光(ALAN)不仅会影响鱼类的行为,还会通过代际效应影响其后代。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光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发现:光污染影响鱼类行为并代际传递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段明研究员团队,联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科研人员,基于自主搭建的水生动物多模态(行为&形态)智能分析技术平台,揭示了不同光谱的夜间人造光对斑马鱼行为的影响,阐明了这一影响的代际传递效应。该成果为探讨光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影响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以Behavioural and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 of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LAN) of varying spectral composition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为题,在线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研究团队将雌性斑马鱼暴露于10种不同波长的单色LED光源之下,波长覆盖紫外线365nm到红光660nm以及标准白光4500K。实验持续10天,涉及对成年斑马鱼及其后代仔鱼的行为分析。研究发现,所有波长的夜间人造光均增加了个体和群体斑马鱼的趋壁行为并表现出焦虑效应,但短波长光的影响更显著。即使斑马鱼的后代未直接暴露于夜间人造光下,其母代受到的光照影响仍通过代际效应传递,导致子代的运动行为发生改变。
光污染:一个被忽视的环境问题
光污染,尤其是夜间人造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随着LED等现代照明技术的普及,夜间人造光的光谱范围更广泛,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更深远。研究表明,夜间人造光会扰乱陆生生物的昼夜节律,而水生脊椎动物同样难以幸免。
在实际生活中,光污染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南昌市西湖区大悦城商场的显示屏因光线过于刺眼而遭到居民投诉;西安尚捷精品酒店因门头招牌灯光影响居民休息被要求拆除;重庆首例LED显示屏光污染责任纠纷案更是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
光污染的影响:从个体到生态系统
光污染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对鱼类而言,夜间人造光会改变其觅食行为,影响其生长和繁殖。研究显示,鱼类在夜间人造光的照射下会减少游动,靠近水族箱壁,表现出类似焦虑的行为。这种行为变化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还可能通过代际效应影响其后代。
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光污染的影响更为复杂。一些植物因光污染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节律;鸟类因光污染迷失了方向;哺乳动物的繁殖和生长也受到干扰。生态系统中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在食物链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生态平衡。
如何减少光污染?
面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一些改变:
合理使用照明设备: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亮度、暖色调的光源,避免使用高流明的白光灯。
控制照明时间:在夜间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照明,特别是在动物栖息地附近,避免长时间的灯光照射。
使用遮光设备:在窗户上安装遮光窗帘,防止室内光线过度外溢。
支持环保政策:关注并支持政府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推动建立更严格的光污染控制标准。
光污染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我们有望找到平衡人类需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