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荣誉加持:浏阳河的生态奇迹
国字号荣誉加持:浏阳河的生态奇迹
近日,浏阳河凭借其卓越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荣获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和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两项国字号荣誉。这不仅是对浏阳河多年来持续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肯定,更是展现了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成效。从源头到下游,从全流域保护到资源转化,浏阳河的治理模式成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无论是清澈的河水还是美丽的河岸景观,都让人们感受到了来自水的幸福。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各级河长、民间河长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共同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秀美画卷。
从污染到清澈:浏阳河的华丽转身
浏阳河全长224公里,流经长沙5个区县(市),是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然而,这条“母亲河”曾因工业废水、养殖污染等原因,水质一度恶化至Ⅴ类或劣Ⅴ类。近年来,长沙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对浏阳河开展系统治理,投入152.5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浏阳河出境断面水质均值稳定在Ⅱ类,捞刀河、南川河出境断面水质均值稳定在Ⅲ类及以上,三大河流8个国省控断面平均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100%。这些数据背后,是长沙市对浏阳河开展的全方位治理:沿岸绿化约230公里,修复湿地40公顷、河滨缓冲带44.5公里,淘汰水泥、造纸、煤炭等落后产能134.3万吨,日均污水处理能力较2015年提升近3倍。
创新监管:科技赋能智慧治水
在浏阳市大栗坪电站的小水电集控中心,数字大屏幕显示着全市30座小水电站的实时数据,每个水电站下泄的生态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浏阳市创新河湖监管方式的一个缩影。
长沙市在浏阳河流域布设水质自动监测站31座、水文监测站4座、AI视频监控站点34个,建成长沙智慧水利监管平台。通过“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立体化监管机制,实现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同时,畅通部门内部交办和群众举报线上渠道,实现无纸化办公、交办整改有效闭环运转,乡镇街道自主运用无人机巡河、沿河视频监控已成为常态。
全民参与:共绘生态画卷
在浏阳河的治理中,不仅有政府的力量,更有民众的参与。目前,浏阳市已设立400余名民间河长,形成市、镇、村三级民间河长体系。2024年,浏阳正式成立“清如许”民间河长行动中心,标志着“民间河长”开始由政府主导转向民间自治,全民治水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我每个月在浏阳河黄兴会展中心段至少徒步巡查一次,仔细察看河道水位水体变化以及河岸、河面日常保洁等情况。”长沙县黄兴镇党委书记张韧说。在浏阳河两岸,“民间河长”的力量正在汇聚。65岁的吴剑钧是普迹镇“民间河长”,他一周巡河两次,足迹几乎踏遍浏阳河的每个角落。
未来展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样本
浏阳河的治理成效显著,但生态建设永无止境。下一步,长沙市将以钉钉子的精神,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建设安全健康美丽幸福河库,为浏阳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从污染到清澈,从治理到智慧监管,再到全民参与,浏阳河的生态奇迹正在续写。这条承载着湖湘文化记忆的河流,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