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夏河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距今约4万年前
Nature:夏河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距今约4万年前
2024年7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领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进行系统分析,确认了一件距今约4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肋骨化石,这是目前发现的丹尼索瓦人最晚生存时间的直接证据。
图1 白石崖溶洞遗址洞口
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夏河县甘加盆地,海拔3282米。自2018年以来,研究团队对该遗址开展了连续多年的发掘工作,收集了上万件石器和几千件动物骨骼。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年代从距今至少约20万年延续到历史时期。
图2 新发现的丹尼索瓦人肋骨化石
此次研究通过对2000余件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进行质谱动物考古学(ZooMS)快速筛选,确定出土于第3层(形成于距今约4.8-3.2万年)的一件肋骨标本属于人类化石。通过古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确认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此发现为晚更新世晚期白石崖溶洞遗址的丹人活动提供了确凿的人类化石证据。
这项研究还系统阐释了白石崖溶洞丹人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研究工作共鉴定出包括已灭绝物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以及现今广泛存在的物种等的20余个脊椎动物类别,包括了岩羊、盘羊、野牦牛、马鹿、藏原羚、麝、野马、披毛犀等大中型食草动物,以及斑鬣狗、豹、鼬、石貂、狼、藏狐等食肉动物,雉鸡、金雕、鹑等鸟类动物,以及高原兔、鼠兔、沟牙鼯鼠、旱獭、田鼠、豪猪、甘肃鼢鼠等小型哺乳动物,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的脊椎动物群情况。
图3 白石崖溶洞遗址不同地层中主要动物类别变化和权宜性骨质工具
综合分析显示,白石崖溶洞的丹人生活在以草原景观为主的自然环境里,周围可能分布有零星的森林资源斑块,他们利用了多样性的动物资源,具有较广的食谱,充分利用了动物资源,在该洞穴进行了剥皮、肢解、剔肉、敲骨吸髓等动物资源加工和消费行为,并且还尝试利用骨骼制作简易工具。此项研究通过古蛋白组学和动物考古学的综合分析,首次揭示了丹人在青藏高原生存过程中(距今约22.4-3.2万年)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为认识早期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可靠证据。
这项最新发现是继2019年在Nature发表的距今至少16万年的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研究、2020年在Science发表的距今10万、6万以及可能晚至4.5万年的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研究之后,该团队在白石崖溶洞遗址的又一重要发现。这些研究共同证明,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为研究丹人体质和遗传特征、活动历史及其高海拔环境适应提供了宝贵新材料,也为丹人与早期现代人在东亚的共存及其基因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关键新线索。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