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律师每天使用AI辅助工作,初级法律人才或受AI冲击最大
40%律师每天使用AI辅助工作,初级法律人才或受AI冲击最大
法律大模型的出现正在改变律师行业的工作方式。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及产业对接会上,多个法律大模型集中亮相,展示了AI在法律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
调查显示:40%律师每天使用AI辅助工作
据汤森路透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2024年间,企业法务部门考虑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从30%上升至41%,而没有使用计划的比例则从60%下降至36%。智合合伙人吴剑霞在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表示。
在使用频率上,生成式AI已成为40%律师的工作日常。调查显示,在积极使用或计划使用生成式AI的受访者中,有42%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每天使用一次,而31%的人则表示他们每周至少使用一次。
在应用场景上,不同领域对生成式AI技术的使用场景也各有侧重。88%的公司法务部门将合同起草视为首选的使用案例,而大多数律所则倾向于将其应用于法律研究。目前,律所应用AI仍较为审慎,主要是出于对生成式AI潜在风险的担忧,包括工具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多款法律大模型集中亮相
在此次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7家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参加路演活动,围绕“大模型辅助立法”“企业法律事务的智能化建设”“律师事务所的智能化升级”“仲裁、商事调解的智能化改造”和“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化供给”,系统性发布了法律科技的典型应用场景,并正式启动了法务区法律科技产业共建计划。
智合创始人洪祖运介绍了基于智爱法律大模型的4款人工智能应用。其中,“智能法律研究”应用通过自研向量库和检索算法,为律师提供权威、精准的法律法规、相关判例和实务观点,确保每一句话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智能合同审查”应用则解决了人工合同审查耗时长、工作量大、难以保证质量稳定输出的问题,可以针对20多种合同进行逐条逐款的审查。
针对律所普遍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智合设计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文件不出所”的大模型数据交互。
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汪科科介绍了“天机智慧立法大模型”。该模型针对行政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重复工作多、法言法语专业程度高、上位法遵从规范严”等实际情况,经过定向训练开发,可以实现“法规全量汇聚、快找、帮读、助写、辅助审查”,并提供大模型法条检索、文书生成审查等智能辅助工具,服务于企业法务法规部门、律所仲裁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初级法律人才或受AI影响最大
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在发布会上围绕“新形势下法律+AI产业的发展与监管”进行了互动交流。
谷歌上海办公室法务负责人姚迪表示:“我们要拥抱AI,AI正在改变法律人工作方式。律师和AI一起合作工作,已经是趋势。”
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璟感叹:“一份文书起草,年轻律师可能要两三天完成,大模型很快就能完成。”人工智能将给律师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多家科技公司发布的法律大模型来看,目前替代性可能行较高的工作包括访谈及电话咨询、资料归档整理、尽职调查事实摘录、法律翻译、文档及合同起草等。替代可能性较低的律师工作包括重大法律问题的专业判断、法律研究、交易结构设计、合同审核及风险分析等。
多位律师表示,人工智能在案件搜索、文书起草等方面确实比年轻律师做得更快更好,初级法律人才受AI影响最大,可能会对他们的就业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