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推荐:氯胺酮治疗抑郁症新突破
《柳叶刀》推荐:氯胺酮治疗抑郁症新突破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传统抗抑郁药物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见效,且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近年来,一种原本用于麻醉的药物——氯胺酮,因其快速起效的特性,在抑郁症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氯胺酮:从麻醉剂到抗抑郁新星
氯胺酮是一种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最初被用作麻醉剂。201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S-氯胺酮(商品名“速开朗”)用于治疗抑郁症,这是抗抑郁药物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与传统药物相比,氯胺酮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快速起效:氯胺酮可在数小时内显著改善抑郁症状,而传统药物通常需要几周时间。
- 作用持久:单次用药的效果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 适用范围广: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同样有效。
最新研究揭示作用机制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氯胺酮进入大脑后,首先作用于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LHb)脑区。该脑区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是氯胺酮起效的初始靶点。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观察到,氯胺酮注射后几分钟到1-2小时内,外侧缰核的神经元活性显著下降,而其他脑区如海马和皮层的神经元活性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氯胺酮对NMDA受体的作用具有脑区特异性,而不是同步作用于多个脑区。
临床应用现状
目前,氯胺酮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或鼻喷剂形式给药。临床研究表明,氯胺酮对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然而,使用时需谨慎考虑以下因素:
- 副作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
- 成瘾性:虽然临床使用的剂量较低,但仍需警惕其潜在的成瘾风险。
- 用药时机:建议在确认其他推荐疗法无效后,再考虑使用氯胺酮。
未来展望
氯胺酮的发现为抑郁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的新型抗抑郁药物。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已发现钾通道Kir4.1是具有高度治疗和研发价值的新型快速抗抑郁药物靶点,这为发展新一代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
总之,氯胺酮的出现为抑郁症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谨慎。未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