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校园欺凌背后的欺凌者心理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校园欺凌背后的欺凌者心理揭秘

引用
观察者网
6
来源
1.
https://www.guancha.cn/DanOlweus/2024_05_23_735660.shtml
2.
http://psy.china.com.cn/2024-04/25/content_42769914.htm
3.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03b427e4b0e5841326b2b6.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A1%E5%9C%92%E9%9C%B8%E5%87%8C
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3/28/content_nyEd2ofe3x.html
6.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7052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平均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遭遇过欺凌。这种现象不仅给受害者带来深远伤害,欺凌者本身也往往存在复杂的心理特征。挪威学者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作为国际校园欺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其研究揭示了欺凌者背后鲜为人知的心理世界。

01

欺凌者的心理画像

研究表明,典型的欺凌者具有以下特征:

  1. 攻击性人格:欺凌者对身边的同龄人及成年人表现出攻击性,对暴力持有积极态度。他们通常具有冲动行为和强烈的支配欲,对他人的痛苦缺乏同情心。

  2. 盲目自信:与普遍认为的“欺凌者内心不安全感”相反,研究发现欺凌者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往往对自己抱有相对积极的看法,身体力量也较强(尤其是男生)。

  3. 权力欲望:欺凌者对权力和支配他人有强烈的欲望,他们享受“掌控”和“征服”的感觉。这种欲望可能源于原生家庭环境,也可能是为了在同伴中获得声望。

02

欺凌行为的动机

欺凌行为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动机:

  1. 社会地位:许多欺凌者通过欺负他人来提高或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可能担心被排挤,因此选择“跟风”欺凌。

  2. 心理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锦露将未成年欺凌者的心理需求分为五类:故意玩乐型、引起注意型、宣泄压力型、同伴归属型和财物获取型。这些需求驱使他们通过欺凌获得满足感。

  3. 模仿与学习:在某些情况下,欺凌行为可能是对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模仿。如果欺凌者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暴力或霸权行为,他们可能会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正常方式。

03

人格特质的成因

欺凌者的人格特质并非天生,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欺凌者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2. 认知发展:研究发现,欺凌者往往具有较高认知移情能力(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但情绪移情能力较低(难以感同身受)。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他们难以感受到自己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3. 社会环境: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压力、竞争也可能促使一些学生通过欺凌来释放压力或获得认同。

04

长期影响

欺凌行为对双方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1. 受害者:长期遭受欺凌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

  2. 欺凌者:研究显示,约60%的欺凌者在24岁时至少有一次犯罪记录,35%-40%的人会被定罪三次以上。他们成年后更容易酗酒,卷入打架斗殴事件。

了解欺凌者心理特征对于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环境改善,帮助这些孩子走出误区,避免未来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建自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