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糖瓜甜:一颗糖瓜里的传统匠心
小年到,糖瓜甜:一颗糖瓜里的传统匠心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随着这句熟悉的童谣响起,北方的小年也如期而至。在众多小年习俗中,糖瓜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它不仅是一份甜蜜的零食,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一颗糖瓜的诞生
在河北省无极县西东阳村,68岁的李根法老人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忙碌着。作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极东阳糖瓜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糖瓜,这一坚持就是46年。
糖瓜的制作过程堪称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首先,需要将玉米面蒸熟后加入大麦芽进行发酵。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准的温度控制和时间把握。发酵完成后,便是最关键的熬糖环节。师傅们需要在近100℃的高温下,持续翻炒4个小时,期间不能有丝毫停歇,否则极易糊锅。这种对火候的掌控,完全依赖于师傅们多年的经验和手感。
熬好的糖稀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此时需要迅速将其转移到户外进行拔糖。在寒冷的冬夜中,师傅们依靠臂力反复折叠抽拉,将糖稀拉成长达3米的糖片。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体力,更需要对力度的精准控制,以确保糖片均匀顺滑。
接下来是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剪糖。师傅们需要在糖管逐渐变硬的瞬间,用剪刀快速将其剪成一个个圆鼓鼓的糖瓜。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手眼协调能力,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糖瓜里的文化密码
糖瓜不仅仅是小年的传统食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相信灶王爷会在小年这一天升天汇报人间善恶,因此会在灶王像前供奉糖瓜,寓意“上天言好事”。这种甜蜜的供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安徽祁门,糖瓜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当地特有的嵌字豆糖,将吉祥如意的汉字融入糖中,让这份甜蜜的美食更具文化韵味。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展现了匠人的巧思,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南北有别,甜蜜依旧
有趣的是,南北方的小年并不在同一天。北方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则选择腊月二十四。这种差异源于历史上的文化交融。据民俗学者研究,这种差别始于清朝,北方受宫廷影响将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保留腊月二十四的传统。
尽管日期不同,但糖瓜作为小年的标志性食品,在南北两地都备受推崇。在山东莱芜,陈楼糖瓜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年产量高达20万斤。这种传统美食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漂洋过海,为海外华人带去家乡的味道。
甜蜜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但糖瓜制作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背后,离不开像李根法、陈佃起这样的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只要有人愿意吃,我就愿意一直做下去。”这是李根法老人的心声,也是无数传统手艺人共同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守护着这份甜蜜的传统,让一代又一代人能够品尝到最纯正的“年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颗小小的糖瓜,不仅带来了甜蜜的口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最质朴、最温暖的习俗,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