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裁判文书网:在公开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裁判文书网:在公开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2024年1月,中国裁判文书网迎来重要转折。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截至1月25日,2023年上网的裁判文书数量约366.79万份,较2023年12月4日的321.5万份增加了45.29万份,增幅达14%。其中,行政诉讼文书的增加尤为显著,2020-2023年各年度的行政诉讼文书数量分别增长了24%、175%、1675倍和7433倍。
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裁判文书网自2013年上线以来的首次重大调整。作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数据库,该网站累计公开文书已超过1.3亿篇,访问总量近480亿次。然而,自2021年起,文书上网量开始逐年下降,2021年下降29%,2022年继续下降46%,2023年再降64%。这一变化引发了法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剧增”到“骤降”: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十年变迁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司法公开进入新阶段。自2013年7月正式开通以来,该网站在推动司法透明、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最高法统计,截至2020年8月3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已突破1亿份,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数据库。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严格的公开制度。依据2016年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离婚诉讼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外,人民法院作出的所有裁判文书均应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在严格的公开制度之下,裁判文书上网量继续保持高增长。据统计,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裁判文书上网量分别达1674万份、1936万份、2306万份和2339万份。
三亚学院教授范伟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评价:“这是司法公开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通过最大限度的司法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和司法腐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遇到挑战:使用效果、权利保护与安全风险
然而,随着网站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最高法相关部门负责人在2023年12月22日的答记者问中总结了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 使用效果问题:检索不便、标准不统一、权威度不够
- 权利保护问题:大量基层法院审理的简易程序或小额诉讼案件不仅规则意义有限,还承载着各类事实性、身份性信息,引发当事人投诉
- 安全风险问题:海量文书上网后,成为各方关注的信息资源,存在数据被滥用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最高法从2021年7月开始采取整改措施,通过严格风险筛查、完善公开标准,导致每年上网文书数量逐年下降。
最新动向:优化公开机制,建设案例库
2024年1月14日,最高法在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明确表态:将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力度,妥善解决文书网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最高法还宣布将建设“人民法院案例库”,作为裁判文书网的补充。
最高法副院长杨万明在2024年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解释:“裁判文书网重在司法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法院裁判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人民法院案例库则重在规则指引,为法官办案提供权威、精准的参考和指引,同时为社会各界更好学法用法提供服务。”
未来展望:在公开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最高法已明确要求,上网文书要覆盖各个审判领域、各种案件类型,尤其是最高法、各高级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要更多上网公布。同时,将优化隐名规则,妥善解决文书上网所带来的权利保护、安全风险等问题。
北京市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主任熊智认为:“最高法的这项司法改革措施,是推进阳光司法的具体表现。自裁判文书公开机制实施以来,对推进司法改革进程、促进公平正义,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预见,中国裁判文书网将在优化升级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建设的人民法院案例库也将为司法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指导。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中国司法系统在公开透明与权益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也为未来司法公开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