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哪里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哪里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众多,其中著名的有浙江舟山普陀山。据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本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照《悲华经》所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将在阿弥陀佛入灭后成佛。
普陀山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据佛经记载,如《华严经》所述,善财童子南游时,得知南海有山名为补陀洛迦,山上有菩萨名观自在。
而在现实历史中,公元916 年,日本僧人慧锷游五台山时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普陀莲花洋时船无法前行,慧锷认为观音不肯东渡日本,遂在当地建寺供奉,此像被称为“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一个海岛,在古人眼中,这里远离大陆,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古时很多人形容这里是海上仙山,据说当年秦始皇驾临浙江宁波,站在山上远望普陀山时,发现那里仙气缭绕,如蓬莱仙境一般,当时他认为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是合情合理的,既然得到皇帝的认可,普陀就成为了法定的观音道场,吸引了众多信徒前往朝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陀山的建筑群不断扩建,香火愈发旺盛,形成了独特的以朝山为主要内容的佛教文化。除了普陀山之外,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还有两处,一处在印度南部海滨的普陀洛伽山,另外一处则位于西藏拉萨市的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圣地。
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一,地理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西边临近宁波。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兴建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宁波成为贸易中心,普陀山作为连接南北和中外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二,海上航行充满危险,人们面对变幻莫测的风浪,祈求观音菩萨的保佑,从而促使普陀山成为朝拜之地。其三,关于观音的神话传说不断丰富,如“不肯去观音”的典故,增加了普陀山的神秘色彩和宗教魅力。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古代印度信奉的婆罗门教约成教于公元前7世纪,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仰多神。前6至前5世纪,因佛教和音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并不是人,而是孪生的马驹:双马童神。
印度古代婆罗门教视双马童神为善神,神力很大,可使盲人复明、公牛产乳、朽木开花、不育女子生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把这位善神纳人自己的体系,成为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以马置于头,故名为观世音的自性身。《大日经疏》卷5云:“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花部愤怒持明王也。”后把观音人格化,变为一勇猛丈夫的形象。
《悲华经》中说,观音是转轮圣王的“大太子”,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眴,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眴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
据《铸鼎余闻》卷4引称昙谟竭译《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称: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这里说莲花化生出观音及大势至
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地位。在民间信仰中,观音菩萨同样备受敬重,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有着“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
相传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出生时满屋异香,霞光万丈。妙善公主不愿嫁人,只想修行,最终在紫竹林修行成为观世音菩萨。其二,很早以前,西峪国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因、次女妙缘、三女妙善。据说妙善公主农历二月十九出生,后来妙善历经磨难,在普陀山修成正果,成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具有崇高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观世音菩萨主“悲”,是慈悲的象征,能够救苦救难,这对于现世百姓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慰藉作用。其次,观音菩萨在佛教教义中被视为具有无量的慈悲和智慧,能够闻声救苦,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再者,从佛教经典来看,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描述,凡有众生在苦恼之时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予以救济。此外,观音菩萨的形象深入人心,其手执净瓶与杨枝,象征着救世间的广大悲行,能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众生在热恼中获得清凉。
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也是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众多的寺庙建筑、碑刻、诗文等文物古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每年的观音诞辰日、得道日、出家日,来自各地的信众齐聚普陀山,举行盛大的法会,展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和虔诚的信仰。同时,普陀山的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礼佛,感受心灵的宁静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