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太阳的行程为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深层结构的线索?
为什么以太阳的行程为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深层结构的线索?
《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之一,其深层结构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从太阳行程这一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了这部史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揭示了古代巴比伦人独特的神话思维和天文学知识。
引言
象征层次是史诗的深层结构,是这部最古老的英雄史诗的艺术魅力的最主要源泉。与处于世界文学史上顶峰位置的古希腊荷马史诗相比较,东方史诗则显得较为原始与散漫。
黑格尔把希腊史诗称作为古典型史诗,把东方史诗看作是“其中心是象征型的”。《吉尔伽美什》堪为后者的代表。如果以象征层次为视角,那么《吉尔伽美什》在其他层次尤其是叙述层次上所呈现的杂乱无章情形就更可获得合理的诠释。这种诠释的理论基础就是苏麦尔·巴比伦人极富特色的神话思维。西方现代神话一原型批评学派认为原型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之中,原始人的心理曾有一个前心理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前心理阶段里面,原始人对外界的认识是无意识的,他们把外在的自然现象与无意识心理活动自然而然地视作为同一,外在的自然现象只是无意识心理内容的象征性表现。原型就在这种混沌未开的前心理状态之中通过自律功能系统而产生了。原始人面对纷繁多变的自然现象其无意识心理中会产生出一种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的外界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就形成了以象征为中心的神话思维。这里提示一下,在《吉尔伽美什》这部原始的史诗里,“12”这个数字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意味着生命与宇宙节律的周期。
多数学者以为第12块泥板与整部史诗没有内在联系,只是另外的关于吉尔伽美什的作品的片断,或者是后人补充进去的。少数学者认为不能将第12块泥板删掉,另作处理;也不能仅仅将第12块泥板作为这部史诗的附录而已。其理由是尽管第12块泥板与整部史诗的表层情节根本不联贯,但是,第12块泥板对于象征整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可以这样推见,当11块泥板不能够凑足具有天文意义的12进位制时,编撰巴比伦的写定本的文人学士便把整部史诗改编成为12块泥板,尽管这样会影响到史诗表层结构的连贯性,但更侧重的是史诗深层结构的完整性。
还有,恩启都从患了致命的疾病到死去恰好也是12天。上述这些都与巴比伦历法中一天12个时辰及一年12个月暗合。如前所述,许多古代神话传说是以独立的插话的形式而嵌入史诗主干情节线索中的,载在第11块泥板上的描绘洪水浩劫和方舟救渡的神话故事便属于这种情况。若从表层结构来看,这个神话故事插入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中来,似显得有点游离于基本情节之外。然而,从象征整体看,它同原型结构却有着必然的联系。
巴比伦历法中的11月份称为“大雨天灾之月”,是一年之中雨季的高峰。这里雨季水灾的11月份暗合第11块泥板这个顺序数。应进一步指出的是,惯于运用单调、孤立、静止和线性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的传统的文学评论方法,往往只着眼于《吉尔伽美什》的叙述层次或者它与社会、历史、道德等的联系,认定第12块泥板关于阴曹冥间的内容荒诞无稽,是经过僧侣或执政者篡改后而附加上去的部分,与全诗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不过,研究者认为,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是被篡改后附加上去的内容,仍属于上古文学的范畴,距今已经非常悠久古远,所反映的依然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思想意识,照样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文献价值。因此,运用现代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并结合人类学、文化学、神话学、心理学诸学科的新成果,探究第12块泥板的内容与全诗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便是一件艰巨而极有价值的工作。还有,对于古老而原始的苏麦尔·巴比伦人的心理来说仅仅看到日出与日落是不可能满足的,这种对外界的感觉经验必须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说太阳的运行过程应当代表着某位神和英雄的命运。
换句话说,他们用神或英雄的行为和命运对自然运行的诸经验现象作象征性的解释。史诗中吉尔伽美什就是这种神话思维的产物。苏麦尔一阿卡德人已经积累了很多天文学知识,到巴比伦时代,天文学获得了很大发展。巴比伦的寺庙里一般设有观象台,观象台通常安置在7级庙塔的顶部平台上。巴比伦人对五大行星在空中运行的轨道的研究非常准确,他们把太阳运行的黄道圈称作太阳轨道,把黄道分成12部分,因而也就相应地分成了12个黄道星座。
他们把行星设想为生物,譬如,把水星称为活蹦乱跳的行星,把火星称作凶恶易怒的行星,把土星叫做严肃稳重的行星。他们在获得一定的天文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巴比伦的历法。巴比伦的数学、天文历法的基础是10进位法、60进位法。这两种计算法产生于苏麦尔时代。10这数字是10进位法的基础,60这数字是60进位法的基础。他们常常同时使用这两种进位法。这两种进位法的特殊配合就体现在将一年分成360天和将圆周分成360度上面。巴比伦人也已掌握分数,分数通常的分母等于6、60、360、3600等等。
巴比伦人的时间量度是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巴比伦的历法将1年分为12个月,将1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每2个时辰为1更,1天分为6更。这种来自天文历法的6、12等数字在史诗中频繁出现。如前所述,整部史诗共由12块泥板组成,恩启都从患病到死去正好经历了12天,这些都是为了暗合12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数字。可见,巴比伦人的天文观念对其文学的影响很大。
话说回来,无论是天文学,还是文学,都是古老而原始的巴比伦人的心理过程的经验表现形式,是他们内在结构的缩影。前面提到,这部史诗的表层叙述层次是由太阳运行所构成的深层结构决定的。从人们眼中的感觉经验来看,日行中天,盛极而衰。太阳一天一次或一年一次的行程周期,呈现为一条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轨迹,太阳在一天的正午、一年的仲夏之际达到运行曲线轨迹的顶点,之后趋于下降。与太阳上升的行程相应,史诗第1到第6块泥板中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就如同冉冉上升的旭日,在英雄的历程上不断地挺进,一直奋发向上。
在遭到乌鲁克城的臣民诅咒的情况下,在受半人半兽的蒙昧英雄恩启都威胁的情况下,他都能顺利地化险为夷。在与雪杉巨妖芬巴巴奋战中,在与天上大神阿努造的巨大的天牛搏斗中,他一再地创造了光辉的英雄业绩。然而,他的好运气在第6块泥板之末结束了。就如同过了正午的太阳必然要落下去一样,他的命运逐渐衰落沉沦,黯然惨淡的色彩越来越浓了。从第7块泥板开始,他遭受了接踵而来的挫折和失望。他的挚友因神的诅咒而暴病身亡,他很悲哀、痛苦,深感生命短促,命运无常。
为探求死和永生的奥秘,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然而,他被注定以失败为终结。从整部史诗看,太阳神舍马什与主人公吉尔伽美什的起落升降密切相关。由于太阳神舍马什的庇护和帮助,他得以战胜了难以战胜的芬巴巴。不幸的是,第7块泥板后,太阳神舍马什自己也已下降,再也不能象往昔那样保佑吉尔伽美什获得成功和胜利了,在第7块泥板以后,史诗多次以与太阳有关的意象来暗示主人公的命运,指明他是“沿着太阳的路向前”走的。
太阳绝对不会在落山前夕的黄昏时转而又上升,尽管西沉的夕阳会出现回光返照,但是不可能永久停留在大地上不堕入黑暗之中。故此,虽然在第11块泥板里面,人公得到了长生不死仙草,然而最终仍必然是得而复失。到第12块泥板这个最末之处,英雄主人公宛如沉入黑暗的残阳,巡天一周后为阴司地府黯然惨淡的氛围所笼罩。不过,日落后还再升,史诗之末提到吉尔伽美什仍然在乌鲁克城为王,便预示着太阳还将再度升起。
结语
许多神话学家都认为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人的太阳神。以原型批评的视角来观照《吉尔伽美什》这部人类最早的史诗的象征层次,可令人惊讶地发现,史诗英雄与天空太阳、人生宿命与宇宙节律之间存在着极巧妙的对应关系。这种富于象征意味的对应关系使整部史诗在内涵上浑然一体,揭示了史诗和谐精美的内在深层结构。具体来说,这部史诗由太阳运行所构成的深层结构决定其具有从对生的赞美到对死的恐惧这样一个带转折性的表层叙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