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战坦克轻与重的关键问题
现代主战坦克轻与重的关键问题
主战坦克的重量问题一直是军事工程领域的重要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主战坦克的重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45吨增加到现在的60-70吨,甚至超过了二战期间的重型坦克。这种重量增加带来了哪些问题?历史上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历史通常教会我们的,是我们往往什么也没学到。特别是在战争历史及其不同武器应用方面。通常这些知识在人们脑海中停留的时间不长,可能10到15年,最多20年。之后,世代更替,一些知识也随之消失。包括那些原本不应该被遗忘的教训。结果,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军事艺术和新型武器开发中重复出现相同的错误。坦克领域尤其如此。一些曾经显而易见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遗忘。最终,历史往往会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某些概念性的决策也会被重复使用。
这正是拥有超过60吨战斗重量的主战坦克的常见情况。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战坦克一直是世界主要军队中占主导地位的装甲战斗车辆。它们通常被称为“主战坦克”。有时人们会争论什么是主战坦克,将一些实际上并不属于主战坦克的车辆归类为主战坦克,而现在主战坦克的定义变得相当模糊。与此同时,人们逐渐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西方主战坦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大质量,大问题。为了拖曳T-28坦克,需要两台拖拉机。
坦克偶尔会超载,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而这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这一点完全适用于中型坦克,它们是主战坦克的前身。如果按照一些“有趣人物”对主战坦克的解释,首款主战坦克应该是……不,不是“豹”式,而是T-28。你想想,最初设计时战斗重量为16-17吨,量产型已达25吨,后来增长到28吨(那时重型坦克才有这个重量)。其武器装备也不完全是中型坦克的标准。不过,在红军的武器系统中,T-28更多地被当作突破坦克使用(实际上也是这样被应用的)。但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结果是网络上满是“最佳中型坦克”论调的信徒。
尝试打造一款具有重型坦克火炮和前装甲的中型坦克。首战中,“潘兴”与“虎”式的遭遇并不顺利。
这个问题出现过不止一次。一个经典例子是“豹”式坦克和美国中型坦克T20系列的发展。德国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误算,使得“豹”式坦克的战斗重量达到了45吨,而这原本是对初始项目的超载。而美国则在设计“潘兴”时是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按逻辑推理,Heavy Tank T26E3这一演化的最终成果可以部分地被称为主战坦克。你可以自己判断:它的设计初衷是赋予中型坦克与重型坦克一样的武器和前装甲。然而,履带系统的负荷接近极限,而武器装备和装甲防护与真正的重型坦克相比并不太匹配。T26E3首次与“虎”式坦克的交锋就表明,德国重型坦克的火炮对美国坦克的装甲几乎毫无阻挡。因此,战后Heavy Tank M26被重新分类为Medium Tank M26。
为了让T-54“跑起来”,必须进行减重并改进履带系统。从那时起,战斗重量问题在苏系坦克制造中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
战后初期,坦克制造商们似乎陷入了“超重”狂潮。即使在苏联,T-54也出现了超载问题,早期型号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法国人开始打造50吨级的中型坦克(最后甚至达到60吨),英国制造了50吨的“百夫长”,而美国则推出了90毫米火炮坦克M46,顺便去掉了分类标志,以免引起混淆。第一个意识到问题的,是苏联军方。1949年初,发出了停止“乱来”的呼吁,并对战斗重量进行了严格限制。虽然没有出现极端的惩罚措施,但像科廷这样的设计师在50年代初至少两次因为重型坦克的重量超过50吨而受到批评。结果,苏联的坦克制造采取了最为合理的方式。时至今日,战斗重量问题仍然非常严峻,这是一件好事。
T95,试图打造一款具备合理战斗重量的机动坦克,但似乎出了点问题。
在国外,第一个意识到问题的也是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中,“潘兴”和“帕顿”坦克因敌方火力造成的损失远低于因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因此,到1951年,开始显现出研发30吨级坦克的趋势。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其他国家,甚至英国也设计了FV4202。不过,唯一能在重量上比较接近这一目标的国家是法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AMX 30是与德国合作项目的产物。然而,德国人几乎重蹈了“豹”式坦克的覆辙,虽然超重的不是10吨,而是“仅仅”7吨。至于美国,他们设计了T95坦克,其重量低于40吨,尺寸适中,且具备相当不错的机动性。但它没有投入量产,部分原因是该坦克在越野能力上存在问题。
酋长(Chieftain)成为了首款根据主战坦克概念设计的坦克,但结果相当模棱两可。
最早决定制造主战坦克的是英国人。在50年代末期,他们开始推广一种重量为45吨的中型坦克概念,拥有与重型坦克相同的火力和正面装甲。同时,英国也放弃了重型坦克,因为征服者(Conqueror)给车组成员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于是配备120毫米火炮和强大前装甲的未来的酋长坦克诞生了。不过,即便是45长吨(英制吨),英国人也没能做到。最初的酋长坦克的可靠性如此糟糕,以至于其车组成员看待T-64的故障时都显得十分宽容。到了1960年,美国人也开始研制类似的坦克,而几年后,苏联也开始了这项工作。然而,要做到“像重型坦克的武器、重型坦克的前装甲、但拥有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和重量”,这就要归功于434工程及其后续发展。其他国家的成果大多是“想要40吨,结果得到50吨”。这已经算是最好的情况了。
瑞典人在设计Strv 2000时,想要40吨左右的战斗重量。但他们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最后,他们选择了豹2(Leopard 2)。
给人的感觉是,到了70年代,西方的坦克设计开始放松警惕。MBT-70/Kpz.70的战斗重量接近50吨,于是下一代坦克也从这个基准开始。通过安装更强大的发动机,他们解决了重量增加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V.P.格鲁什科的一句名言:“有了好发动机,连大门也能飞起来。”当你的基础车型在首批量产时重量已超过55吨时,不得不开始反思。而接下来便是针对装甲和武器的升级……于是你发现坦克的重量已经到了60吨、65吨,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到了70吨。履带对地面的压力也达到了与二战期间Pz.Kpfw.Tiger Ausf.B相同的水平,不仅仅是这一点。如今的西方主战坦克重量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德国的重型坦克,就连尺寸上也非常有趣。
事实上,所有坦克都会陷入泥沼。但请承认,拖动45-50吨要比65-70吨轻松得多。
最终,历史的车轮再次转动。经过多次升级后的挑战者2(Challenger 2)已经追赶上了征服者,也就是说“中型坦克的重量”这一理念早已烟消云散,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尺寸……如果你比较这两辆坦克,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实际上,它们已经不再是主战坦克,而是最纯粹的重型坦克,带来了所有过去重型坦克所面对的问题。
近日,有画面显示,一辆损坏的西方坦克需要两辆装甲抢救车(БРЭМ)来拖动。看到这幕场景,脑中顿时浮现出1943年夏天的情景,这种火车般的拖拽场景并不罕见。说到底,一切都不足为奇。这一切都曾发生过,只不过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现如今坦克所面临的作战条件,与40-50年前的预期大相径庭。它们不再是在向英吉利海峡方向冲锋,或对抗敌方的坦克,而是更常用于支援步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坦克支援步兵的情况并未发生太大变化。除此之外,它们还被用于从掩蔽位置进行火力支援。
关于现代主战坦克的尺寸问题。征服者(Conqueror)与挑战者2(Challenger 2)。
作者确信我们必将重新思考现代坦克在战场上的角色。坦克依然是现代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它会是什么样的坦克,这就是一个好问题。不过总体上作者有一种感觉,Warhammer 40000《战锤4K》的创造者们似乎预见到了什么。此外,他还坚信,一些结论将与过去得出的结论极为相似。正如所说的那样,历史总是循环往复。所以我们只需耐心等待,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