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出水文物揭秘甲午海战黑科技
定远舰出水文物揭秘甲午海战黑科技
2024年,山东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这场展览展出了330余件(套)精品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定远舰的出水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甲午海战的惨烈,更揭示了当时中国海军的技术水平。
定远舰:北洋舰队的旗舰
定远舰是北洋舰队的旗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之一。这艘战舰排水量达7335吨,装备有12英寸口径的主炮和厚达14英寸的钢面铁甲,防护能力极强。在1888年北洋舰队成立时,定远舰和镇远舰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铁甲舰。
然而,这艘巨舰最终在甲午海战中被击沉。2020年9月17日,一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被成功打捞出水,这块长方形弧状的钢板高约2.8米,宽2.45~2.6米,厚0.303~0.305米,见证了定远舰的辉煌与悲壮。
甲午海战:技术的较量
甲午海战是中日两国近代海军的首次大规模交锋。北洋舰队虽然在规模上占优,拥有25艘军舰和4000余名官兵,但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射速上更具优势。
北洋舰队的炮弹质量也存在问题。虽然舰队并不缺炮弹,但很多炮弹都是国内仿制的,存在哑弹和不合膛的问题。相比之下,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航速高、射速快的新式舰艇,这些舰艇似乎是专门针对北洋舰队的弱点而“量身打造”的。
出水文物:历史的见证
除了定远舰的防护铁甲,水下考古还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两块木质姓名牌,一块写着“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另一块写着“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这些木牌可能是战时士兵身份辨识的工具,它们的发现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此外,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大量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由英国、德国、中国等不同国家生产,堪称一座“国际博物馆”,为研究近代造船技术和武器装备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考古发现: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联合辽宁、山东文保部门连续10年在黄海北部、威海湾开展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海战遗址考古项目。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历史学家得以重新审视甲午海战。例如,经远舰最后沉没的位置得以确定,致远舰的保存现状排除了被鱼雷击沉的说法,还发现了经远舰、来远舰加装尾部火力的证据。
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甲午海战的惨烈,更揭示了当时中国海军的技术水平。它们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