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琪玛:从满族祭品到宫廷御点的传奇历程
沙琪玛:从满族祭品到宫廷御点的传奇历程
“沙琪玛”这个名字,源自满语“sacima”,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御制增订清文鉴》。这种源自满族的传统糕点,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更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从满族祭品到宫廷御点
沙琪玛最初是满族的祭祀用品,与藤萝饼、玫瑰饼、绿豆糕并称为“京式四季糕点”。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沙琪玛是“喇嘛点心”,在满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满族入关后,沙琪玛在北京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宫廷御点。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乾隆皇帝特别喜爱沙琪玛,但作为满族传统食品,它在清代宫廷中地位显赫。在乾隆年间,沙琪玛不仅是宫廷宴席上的常客,更是皇家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供品。其制作工艺精湛,选料考究,体现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精湛的制作工艺
传统沙琪玛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揉面、切片、油炸、淋糖浆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耗时长达9小时。在新加坡牛车水大厦熟食中心,有一家名为“潘记(京都)刹骑马”的传统手工沙琪玛档口,摊主继承父亲手艺,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已有50年。
手工沙琪玛的制作工序繁琐耗时,食材虽是简单的纯鸡蛋面粉和麦芽糖,但制作工序繁琐耗时,从揉面团、切片、油炸、纳凉、淋糖浆、搅拌、压挤、切块,整个过程花费9小时。新鲜出炉的沙琪玛有如一块块“金砖”,温热香脆,糖浆还能拔丝,甜而不腻。
现代生产中,沙琪玛的制作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从和面切条、油炸拌浆到撒料压实,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输送带的配合。上海舒联等企业研发的高阶食品输送带,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食品安全,让这道传统美食得以大规模生产,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2019年,沙琪玛的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标志着沙琪玛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官方认可。在东莞厚街镇,一些食品企业不断创新,推出了红糖玛仔、牛轧玛仔、坚果玛仔等新品种,让这道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机。
在海外华人社区,沙琪玛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新加坡牛车水大厦熟食中心,传统手工沙琪玛档口每天吸引着众多食客。摊主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制作出酥脆香甜的沙琪玛,让这道满族传统小吃在异国他乡延续着它的传奇。
从满族祭品到宫廷御点,再到如今广受欢迎的大众零食,沙琪玛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糕点,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现代化的今天,沙琪玛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