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费用陷阱大揭秘:如何避免被坑?
拔牙费用陷阱大揭秘:如何避免被坑?
2024年12月,成都武侯熊猫口腔门诊部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500多位消费者在缴纳了2000元至8万元不等的治疗费用后,发现该机构突然人去楼空。其中,76岁的刘正刚老人在耗时一年半完成种植牙手术后,仅一个月就出现牙痛问题,最终种植体从牙龈脱出。多次交涉未果,直到得知该机构已拖欠员工3个月工资并将停止运营,而法定代表人苏志高虽表示"不会跑",但后续治疗费用需患者自行承担。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口腔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也提醒我们,在接受牙科治疗时,尤其是拔牙这样的常见项目,需要格外警惕各种费用陷阱。
拔牙费用陷阱知多少
低价吸引,隐形消费
一些牙科诊所会以低价吸引患者,如"998元/颗种植牙"的广告,但实际这只是种植体的价格,不包含基台、牙冠、手术费等其他费用。最终,患者的实际支出往往远超预期。
过度治疗,增加费用
有些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比如将简单的补牙升级为根管治疗,或将残根残冠直接拔除而不是尝试保留。这些过度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强制附加检查
在洗牙等常规项目中,部分诊所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传染病筛查等额外检查,这些检查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却成为了强制性收费项目。
如何避免拔牙费用陷阱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在选择牙科诊所时,要查看其是否具备合法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是否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可以通过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机构和医生的资质信息。
详细询问治疗方案和费用
在治疗前,一定要向医生详细了解治疗方案,包括每一步的具体费用。对于种植牙等复杂项目,要明确种植体、基台、牙冠、手术费等各项费用,并要求医生提供书面的费用清单。
了解医生口碑和医院评价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朋友推荐等渠道,了解医院和医生的口碑。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患者反映存在过度治疗、隐形消费等问题。
签订正规合同
在接受治疗前,与医疗机构签订正规的医疗服务合同,明确治疗项目、费用、预期效果及双方权利义务。合同中应注明所有可能产生的费用,避免隐形消费。
保留好相关证据
治疗过程中,要保留好所有缴费凭证、治疗记录、沟通记录等,一旦发生纠纷,这些将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牙科治疗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钱包安全,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惕,避免掉入费用陷阱。同时,我们也期待口腔医疗行业能加强自律,相关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让患者能够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