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难,这些渠道你知道吗?
残疾人就业难,这些渠道你知道吗?
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残疾人就业,但现实中残疾人依然面临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等难题。了解并利用现有的就业渠道,如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企业招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等,可以帮助更多残疾人找到适合的工作。让我们一起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就业,共同营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政策支持:为残疾人就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在残疾人就业政策方面持续发力。《“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政策推动下,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三年累计新增157万残疾人就业,就业率提高4.8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残联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他们通过实施残疾人就业“十大行动”,着力破解残疾人就业创业难题,营造了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就业渠道:多元化模式助力残疾人就业
按比例就业:政策推动下的重要渠道
按比例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目前,浙江已有近4万家单位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就业率达到66%,位居全国前列。
以绍兴市古越龙山工艺浮雕酒分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全国首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之一,现有19位残障职工,占单位职工比例达到2.47%。在这里,残障员工与普通员工一同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辅助性就业:创造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辅助性就业为部分难以进入竞争性就业市场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在浙江,融爱星面馆采用分布式支持性就业模式,目前已拓展至17家门店,吸纳了30余位心智障碍人士就业。这种模式强调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通过在社区、街区和地铁内嵌商业街开设门店,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兜底保障
公益性岗位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兜底保障。例如,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专门面向校内残疾人毕业生设置岗位,虽然报名时间有限(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7日),但为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
自主创业:激发残疾人就业新活力
自主创业为残疾人开辟了就业新路径。一些残疾人通过开设非遗保护传承和文创就业项目,不仅实现了自身就业,还带动了其他残疾人就业。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残疾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展现了残疾人就业的新可能。
问题与挑战:残疾人就业仍需突破的瓶颈
尽管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企业通过“租用”残疾人证等方式规避责任,导致残疾人“假就业”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企业和残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岗位匹配困难。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突出问题,山区海岛县残疾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社会态度:消除就业歧视,提高公众认知
残疾人就业不仅关系到残疾人个人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就业歧视,提高公众对残疾人就业的认知,是推动残疾人就业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残疾人就业的典型案例,展现残疾人就业的价值和成果,改变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刻板印象。
残疾人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