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档案!山东安丘景芝后疃赵氏家族的由来
家谱档案!山东安丘景芝后疃赵氏家族的由来
山东安丘景芝后疃赵氏家族,一个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家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顺帝至正年间。这个家族从河北枣强迁徙而来,历经元、明、清三代,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历史传承。本文将通过族谱、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为您详细讲述这个家族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起源与迁徙
根据《篱槿堂自叙》一书的记载,景芝后疃赵氏家族的始祖是赵太平。赵太平原是河北枣强的打铁户,偶尔有念书的,中了秀才,被任命为山东安丘的县令。然而,在赴任途中,他在今淄博市以东的金岭镇病故。他的二世孙赵子仪会看风水,便扶柩将他安葬在景芝镇保元门内。
在重刻谱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吾赵氏原居枣强,从居安丘自元朝以迄于今四百八十余年矣。”这句话写于嘉庆廿五年(1820年),前推480年即是1340年。这是后疃赵氏族谱关于始祖来到景芝的明确记载。
历史考证
根据《浯阳李氏族谱》的记载,赵太平的外甥李秉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时年二十岁。赵太平因怜悯李秉母子贫苦,遂邀其母子同往。赴任途中行至淄博以东的金岭镇,赵太平病逝于旅邸。赵子仪与李秉扶柩东下,将赵太平安葬于景芝后疃地,时属安丘县安合乡景芝社。
景芝镇的历史沿革
景芝镇位于山东安丘,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景芝西有一条叫做小浯河的河流。1957年在景芝西南发掘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景芝两字在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元史·顺帝本纪》,元顺帝至元三年,“立高密县潍川乡景芝社巡检司”。明代《莱州府志》《安丘县志》《青州府志》中均提到“景芝镇”;明代景芝归青州府安丘县、莱州府高密县共管;俗称北阁子的玉皇阁修建于明代。
家族谱系的传承
景芝后疃赵氏家族的族谱传承可以追溯到明朝隆庆和万历年号期间。在《族谱原序》中记载:“余家籍安丘,而始祖系直隶枣强县人,始祖太平公于元时举乡科授渠邱令,未莅任而卒于旅邸。二世祖子仪公乃扶柩东下,卜居卜茔于景芝镇之后疃地,属安丘遂人籍焉。”
数世后,族人渐众,去始祖未远,倘非早为谱叙嗣,是而世益远人益众,不惟失先人之讳,且有名字相犯而不知者几何,不渐至陌路相视耶,于是为谱以叙之。
族谱的保存与传承
景芝后疃赵氏家族的族谱经历了多次修缮和保存。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来到景芝,记载族谱的卷轴被掠去丢失。幸运的是,五支十世的二师公在后疃东北松园中发现了赵氏谱系的轴卷,遂收而存之,使族谱失而复得。
清朝雍正八年,长支十世世勳公率族人共成祠堂,雍正十二年,以卷轴幅隘更制围屏,尊其式而广之阅,制屏十二幅祥列八支。第一幅是十世世勋所书族谱原序,族谱始记载于祠堂屏封之上。
族谱的保存价值
家谱自元末迁安以来直至一九二一年第五次修谱时为止,已经完整系统地保存了世系二十二代,时间相距五百五十余年的家族谱系档案,这在全国范围来说,特别是地方上来说除了孔孟世家不可比拟之外,保存的如此完整系统的家谱档案可以说是很稀有珍贵的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