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伙刘汴京的豫剧情缘
非洲小伙刘汴京的豫剧情缘
在河南大学的校园里,一位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用他独特的经历书写了一段跨文化的艺术传奇。他就是刘汴京,一个痴迷于豫剧的非洲小伙。
与豫剧的邂逅
2017年,刘汴京通过留学中国的申请,来到了古都开封,成为河南大学的一名博士生。他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一场校园文艺演出中,刘汴京第一次看到了豫剧《花木兰》的表演。舞台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让他感到无比新奇和震撼。“从《花木兰》开始,他们在表演的舞台上,看他们的表演形式,我就感觉非常新颖。因为没有见过,我觉得很新鲜。”刘汴京回忆道。
破茧成蝶
然而,学习豫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语言障碍是刘汴京面临的最大挑战。“每次去找我老师的时候,他会说,你虽然会唱,但是你唱得不中。在我心里,那时候就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不够吗?突然就觉得,不唱了不唱了。”刘汴京坦言。
但刘汴京并没有轻易放弃。他开始每天投入6到8小时的学习时间,一遍遍地练习发音和唱腔。他的师兄也不断鼓励他:“你别放弃,要坚持,要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元旦,刘汴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他看到观众为他鼓掌时,所有的辛苦和挫折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那天我就看很多观众看着我鼓掌,就觉得,哇,挺好的。我那时候感觉,我这么坚持(很值得),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是有人会欣赏。”
豫剧里的中国智慧
随着对豫剧的深入了解,刘汴京不仅在表演上取得了进步,更从中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忠孝节义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忠,讲的是《苏武牧羊》。(苏武)为了汉朝,忠心于他的国家,无论是遇见什么样的挑战,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念。通过了解《苏武牧羊》,我就觉得,一定要保持你的初心。无论你在做什么,一旦你的初心不变,无论会有什么结果,你都会很满意的。”
刘汴京还积极投身于豫剧文化的传播事业。“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非常喜欢豫剧文化。我在开封这段时间见了很多朋友,也学和传播戏曲文化,教外国人或同学们怎么去唱豫剧。”
文化的使者
2024年11月,河南省首届“‘豫’你同行 一带繁花一路歌”中外师生国际文化节在郑州西亚斯学院举行。刘汴京作为河南大学的优秀留学生代表,不仅表演了豫剧《朝阳沟选段—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还作为留学生代表发言。
他在发言中表示:“留学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文化的交流者。文化节的举办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搭建起一座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桥梁,他也将继续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
从一个偶然的邂逅到深深的痴迷,从语言不通到登台演出,刘汴京用他的坚持和热情,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更成为了中非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他的故事,正是河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美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