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骆宾王笔下的唐代养鹅文化
《咏鹅》:骆宾王笔下的唐代养鹅文化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流传千古的《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以其清新欢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鹅的优雅姿态和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更是唐代养鹅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鹅的喜爱和推崇。
唐代养鹅文化的盛行
鹅在唐代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家禽,更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文化符号。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驯养家鹅,到了商朝时期,鹅已成为皇室贡品。在安阳小屯村出土的妣辛墓中,发现了三件长颈弯曲、眼圆嘴扁的玉鹅,这表明鹅的优美体态早在商朝就已受到社会审美的追捧。
唐代养鹅风气的盛行,与鹅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鹅具有亲水性,喜欢水中游泳,姿态从容优美。正如骆宾王在《咏鹅》中所描绘的那样:“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种优雅的姿态不仅赢得了文人的喜爱,也使其成为观赏动物的佳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因喜爱鹅而留下“书成换鹅”的佳话。
鹅在唐代的多重用途也促使其养殖盛行。鹅肉味美且有滋补价值,《食疗本草》中记载“鹅肉性冷……与服丹石人相宜”。鹅毛、鹅绒等副产品更是重要的手工业原料,被用于制作鹅绒被、鹅毛笔等奢侈品。在唐代,鹅还被用作聘礼和祭祀用品,成为“庆祭丧婚,节岁礼馈”的必备之物。
值得注意的是,鹅在唐代的价格相当昂贵。据《南部新书》记载,每只鹅的价格可达两三千钱,相当于一百升酒的价值。这种高昂的价格使得鹅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普通百姓难以负担。因此,鹅肉成为唐代贵族餐桌上的珍馐,鹅类产品也成为奢侈品。
《咏鹅》与唐代养鹅文化
骆宾王创作《咏鹅》的时代背景,正是唐代养鹅文化盛行的时期。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以雄浑豪放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边塞战争和人民疾苦。《咏鹅》这首诗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鹅的喜爱。
《咏鹅》通过色彩对比(“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展现了鹅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动态美。这种将听觉、视觉完美融合的艺术表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鹅的优雅与生机。这种描绘方式与唐代文人对鹅的审美观念高度契合,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鹅的观察和喜爱。
鹅在唐代不仅是文人的观赏对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鹅的优雅姿态和高洁品性,成为文人追求的理想人格的象征。正如骆宾王在诗中所表达的“曲项向天歌”,似乎在借鹅表达自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观念。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鹅的文化认同。
鹅在唐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鹅在唐代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首先,鹅是文人雅士的象征。唐代文人不仅养鹅、咏鹅,还将鹅融入日常生活。白居易在《渭村退居》中写道:“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鹅毛笔成为文人书写、把玩的文化艺术品。这种对鹅的喜爱,体现了文人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其次,鹅是富贵和地位的象征。由于鹅的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负担,鹅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无论是作为食物还是工艺品原料,鹅都与贵族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稀缺性使得鹅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最后,鹅还是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在唐代,很多地方以鹅命名,如鹅湖山、鹅湖寺等。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松赞干布还曾携鹅作为聘礼。这种将鹅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提升了鹅在唐代社会的地位。
骆宾王的《咏鹅》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唐代养鹅文化的生动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对鹅的喜爱,以及鹅在唐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鹅从一种普通的家禽,演变为文化符号,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传统延续至今,使得《咏鹅》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章,也是儿童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