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冬天来袭,农业如何应对?
最暖冬天来袭,农业如何应对?
2024-2025年冬季,我国或将迎来一个“最暖冬天”。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辽宁南部、天津、河北南部等地偏高1~2℃。这一罕见的气候现象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暖冬的双刃剑效应
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晚播小麦的生长,可以弥补冬前小麦生长所需的积温,加快物质积累,有利于促进苗情转化、提高后期抗寒能力。
然而,对于适期播种的小麦来说,气温偏高可能导致小麦旺长现象。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种粮大户王冲表示,由于温度偏高,播种前又下了几场雨,造成今年苗子比较旺、分蘖多。这种生长过快的情况会增加后期遭遇倒春寒时发生冻害的风险,影响产量和品质。
科学应对暖冬挑战
面对暖冬带来的挑战,农业专家建议采取分类应对的策略。在河北省威县的麦田里,农户们已经开始驾驶农机开展镇压作业,利用机器压实麦苗和土壤,避免小麦生长过快。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宗桓介绍,镇压的主要目的是控旺长,同时改善土壤悬松状况。他建议,到2月中旬小麦返青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适时进行施肥和浇水。
农业农村部也已采取行动,不仅派出了14个专家组指导抗旱,还针对即将到来的雨雪寒潮天气,进一步部署了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抗旱技术方案、落实科学浇水、喷施生长调节剂等,同时要求各地加强在田作物管理和种养设施加固,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构建气候适应型农业
从长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将持续,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气候适应型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我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现状、挑战与对策》报告指出,近6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北方地区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显著扩大。南方地区则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有效应对了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与作物种植结构,选育抗逆性作物品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要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推进韧性农田建设,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专家建议,应建立农业农村、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之间的经常性联系机制,推动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加强数据、产品和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
面对最暖冬天的挑战,我国农业正在积极应对。这不仅是一场短期的抗灾行动,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契机。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优化,我国农业必将在这场气候变暖的考验中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