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开馆,揭秘虹桥变迁
虹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开馆,揭秘虹桥变迁
虹桥历史文化陈列馆近日正式开馆,这座位于闵行区虹桥镇的展馆总面积达1250平方米,通过七个展厅展示了虹桥镇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从昔日的菜田和村落到如今的繁华都市,虹桥经历了巨大的变迁。陈列馆不仅展出了丰富的图文资料,还有多媒体交互体验,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虹桥的发展历程。此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和珍贵的老物件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快来一起探索虹桥的故事吧!
虹桥的历史变迁
虹桥镇因桥得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上海县志》。据记载,跨蒲汇塘有桥一座,每当雷雨过后,桥头眺望,常见彩虹贯空,气象万千,故名“虹桥”。清康熙《上海县志》载:“虹桥市在二十九保,在县西二十四里”,为上海县新增市镇之一。清乾隆《上海县志》载:“虹桥市,在二十九保,在县西二十四里。”时周边有二十六保龙华镇、漕河泾镇、朱家行市、华泾市,二十八保法华镇,三十保诸翟镇。清嘉庆《上海县志》载:“虹桥市,在二十八保一图,县西南二十里。”时周边有二十六保龙华镇、漕河泾镇、梅家弄市、朱家行市、华泾市,二十八保法华镇,二十九保新泾市,三十保华漕市、诸翟镇。清同治《上海县志》载:“自清咸丰七年(1857)上海县办团练,有虹桥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局为学区,有虹桥区。《上海县续志》(1913—1918年纂修)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顾孝清(字润贵)、顾镜清(字肖岩)等筹资重建虹桥。”
1949年5月25日,虹桥集镇解放。1950年6月,在集镇设立虹桥乡人民政府,此后先后为虹桥乡人民政府、虹桥人民公社、虹桥乡人民政府、虹桥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2006年,镇政府迁出集镇,至吴中路1136号。虹桥镇靠近上海市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迅速。2000年至2011年,10个行政村建制全部撤销,至2015年,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至此虹桥镇已经完成了一个上海近郊农村深度城市化的转变过程。随着2017年虹桥镇最后两个宅基动迁,原虹桥地区100多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宅基全部消失,虹桥本地人最早的家园面貌一去不复返。
虹桥的文化传承
虹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份文化传承。在虹桥历史文化陈列馆中,你可以看到:
历史文献与老物件:从明清时期的县志到近代的商业票据,从传统农具到老式家具,这些珍贵的展品见证了虹桥的历史变迁。
艺术作品:陈列馆收藏了多位艺术家以虹桥为主题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摄影等,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虹桥的风貌。
多媒体互动体验:通过虚拟现实、互动触摸屏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虹桥的历史文化。
虹桥的未来发展
2024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虹开发”)作为首批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十四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也迎来不惑之年。虹桥的故事,不止于“数字经济”,不止在长宁。在观察者的眼中,是“长宁的虹桥、上海的虹桥、长三角的虹桥、世界的虹桥”。
“老虹桥”城市更新涉及虹桥、天山路、仙霞新村三个街道,涵盖商务楼宇更新、商业空间焕新、服务配套上新、公共空间出新等四大更新类型。例如,长宁科技大楼更新项目,建议打造活力社交场、新青年家园,可提供人才公寓、酒店集群、社交休闲、配套服务。以苏州十全街、成都COSMO为案例,他介绍,“城市更新”新课题需要解锁“新路径”,要凝聚青年力量和社会资源,构建开放高效、健康时尚、绿色智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虹桥国际精品城区。
围绕“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主题,高级经济师施蔷生介绍,应把“虹桥源”作为城市更新的焦点,以虹桥源为基点,打造IP和品牌,传承城市文脉、提炼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空间形象、驱动文化旅游机遇。就盘活国有存量资源,高和更新CEO王柯翔介绍,城市更新本质上是“算法更新”,要为更新载体提供定制化经济方案和协同服务,要把招商前置、风控前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城市更新。
虹桥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开馆,不仅是一个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虹桥镇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虹桥从一个古老的集镇,到现代都市的蜕变,也承载着虹桥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