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南沙港区引领多式联运新潮流
广州港南沙港区引领多式联运新潮流
广州港南沙港区正在打造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集成北斗导航、5G通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无缝衔接。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整体效率,还为我国“一带一路”、“双碳目标”和“交通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技术引领多式联运变革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大型集装箱船“华晟69”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2400标箱的装卸作业。这是该码头的日常一幕。今年1至7月,在广东海事部门的服务保障下,码头累计挂靠船舶430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1.14万标箱,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358艘次和153.59万标箱,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指挥码头运作的自动化码头信息系统为全球首创,从设备建造到系统开发都实现了国产化,展现出高度智能化特性。该系统可为集装箱装卸、堆存、转运、进出闸口等多种作业场景调度最优资源、规划最优路径,全流程保障码头安全性、高效性。
码头工作人员蒲启阳介绍,该码头是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码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码头采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堆场水平布置侧面装卸+单小车自动化岸桥+低速自动化轨道吊+港区全自动化”方案,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完善的智慧物流体系,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大幅提升港口吞吐能力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南沙作业区(龙穴岛)东侧海域,挖泥船忙碌不停,泥驳船来回穿梭。这里是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的建设现场,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
据了解,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已取得显著进展,已完成陆域形成吹填施工,正在进行港池疏浚及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施工,后续将开展码头主体结构的施工。
自2023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以来,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0%,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共建设2个10万吨级和2个15万吨级通用泊位,以及14个3000吨级驳船泊位。
项目建成后,南沙港区通用货物通过能力将新增1550万吨以上、集装箱通过能力新增50万标箱以上,国际通用码头与南沙港区各集装箱码头协同联动,深水码头岸线总长度将超过16公里,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码头集群,成为华南地区综合体量最大、服务功能最全、多式联运条件最好的现代化港区。
政策支持推动港口发展
广州港是全国沿海11个国际枢纽港之一,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高效协同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核心港口,以集装箱、能源、粮食、商品汽车等物资运输为主。广州港南沙港区是广州港核心港区、全国集装箱运输重要港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湾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节点,是推进建设广东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平台。
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投产首年(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便突破100万标准箱。此后南沙港区以每年100万标准箱的增速快速发展。南沙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兼顾散杂货、汽车滚装运输,以及邮轮等旅游客运功能,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航运物流服务功能,发展成为具备港口装卸储运、中转换装、多式联运、保税物流、临港产业开发、现代航运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智慧绿色港口。2024年12月20日,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南沙港作为广州港的单一港区,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置,是华南以及泛珠三角各省区能源物资、重要原材料和外贸物资的主要中转枢纽。南沙港区投产的20年来,已累计完成超过2.3亿标准箱装卸。
近年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要求“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赋予广州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在“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优化南沙港区功能布局,打造服务全球的一流港口,广州市港务局组织编制了《广州港南沙港区规划修订方案》,并先后通过市、省、交通运输部审核。此次广州港南沙港区规划修订方案获批,将为南沙港区五期工程、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扩建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规划指引。当前,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正在加快建设,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预计2025年开工建设,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正在推进前期工作。未来南沙港区将继续发挥世界级深水港区资源优势,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面向世界的国际航运枢纽,强化南沙国际门户与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多式联运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