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数字化驱动多式联运新突破
中欧班列:数字化驱动多式联运新突破
2024年,中欧班列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年开行1.9万列、发送2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9%。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中欧班列不仅在数量上持续攀升,更在多式联运模式上不断创新突破,成为国际物流领域的佼佼者。
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物流新标杆
在西安国际港,操作员李洁正通过“长安号”综合服务平台轻松完成班列舱位预订。这个被誉为货运版“12306”的平台,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在线下单。平台覆盖超过45个国家,累计运载超过160万集装箱,注册发货客户已超过2000家。
“长安号”平台的成功,正是中欧班列数字化转型的缩影。通过数字化平台,企业不仅能实时查看班列的出发地、目的地、发车日期以及舱位预订情况,还能像追踪快递一样随时掌握货物动态。这种电商式的物流体验,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创新突破,破解多式联运难题
多式联运模式下,标准化和监管机制一直是难点。中欧班列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了报关流程的优化。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手续,如今在平台上仅需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完成。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缩短了企业的发货周期,也让更多的中国优质产品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海关用好数字化方式加强口岸通行情况动态监测,与铁路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及时解决班列报关、查检、后续监管等环节通关问题。通过“优先换装、优先编组、优先发运”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将出境班列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以内。
产业协同,构建国际物流新生态
中欧班列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更在于与城市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成都为例,2024年四川外贸进口规模首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其中鲜榴莲、冰鲜三文鱼进口分别增长145.8%和507.5%。这背后,正是中欧班列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在西安,浐灞国际港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带动下,已引进500强总部及子公司5家,招引外向型企业67家,大宗批发业企业31家。2024年,园区预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4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未来展望:打造“物流+贸易+金融+产业”新生态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中欧班列将更加注重与其他通道的协同共建,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构建横跨欧亚、链接全球的陆路物流网络。
同时,中欧班列将致力于打造“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新生态,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全球物流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欧班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在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下,中欧班列正以更加创新、高效、绿色的方式,推动亚欧“新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为全球物流行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