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本科学史经典图书 | 张卜天译作
21本科学史经典图书 | 张卜天译作
科学对于理解世界太重要、太基本了,你不可能抛开科学来谈几乎一切事情……不深入了解科学的发展,就很难看清楚人类思想发展的契机和原动力。
——张卜天
21本科学史名著,带你领略科学发展的壮阔历程!
1.《现代科学的诞生》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人们对价值体系的调整和重新认识。本书广泛考察了现代科学诞生的背景,为我们呈现了各种传统思潮及价值体系间的复杂互动如何在17世纪孕育出现代科学。书中描述了现代科学的种种特征,呈现了这种独有的知识究竟“新”在何处,详细介绍了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重要推动人物的影响,纠正了“科学是枯燥的”“科学与文化互不相关”等偏见。这本通俗易懂而又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书,将使读者洞悉科学与哲学复杂交织的关系。
2.《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
首部深入研究现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复杂的神学背景的著作。本书显示了16、17世纪研究自然的新方法如何受到了关于人的堕落以及心灵和感官所受破坏的神学讨论的直接影响。本书认为,科学方法最初被设计出来乃是为了减轻人的原罪所造成的认知损害。现代科学在诞生之初被理解成一种重新获得亚当曾经拥有的自然知识的方式。神学上的考虑对于新科学方法的构建至关重要。
3.《无限与视角》
把视角当成视角来思考,就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无限,一种解放。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4.《世界的重新创造:现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世界在17世纪的欧洲被重新创造。本书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令人耳目一新,论述极具说服力。
5.《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
一部科学史经典,论述了在机械论哲学的影响下,各门科学在17世纪的发展概况。本书通过两大主题的互动,简明扼要地叙述和分析了17世纪科学革命: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以几何方式来看待自然,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秩序原理建构起来的;而机械论哲学则设想自然是一部巨大的机器,并试图解释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机制。科学革命的完全实现要求解决这两种主导潮流之间的张力。
6.《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看中世纪如何孕育科学。本书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
(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
(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
(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
(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
7.《重构世界: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的自然、上帝和人类认识》
概述了近代早期欧洲人的自然认识发生的巨大转变,展示了古代的瓦解。本书不是要追溯过去以寻找现代科学的起源,而是要寻找近代早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尽管学者们用“科学”一词来描述任何个别学科,但他们尚未用“科学”这个一般范畴来涵盖所有这些东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新的自然哲学和获取知识的新方法都取代了亚里士多德主义。
8.《西方科学的起源》(第二版)
文字的发明是古代世界能够发展出哲学和科学的先决条件。哲学和科学在古代世界的繁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系统的有效性和传播范围。本书是论述近代以前西方科学的权威教材,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学史读物。它结合欧洲科学传统的哲学、宗教和体制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晚期各个方面的科学成就,竭力避免从今天的科学观点出发来理解古代成就。
9.《炼金术的秘密》
研究炼金术史的世界级权威劳伦斯•普林西比的最新著作,为你揭开西方炼金术的神秘面纱。为了破解古代炼金术文本的秘密,作者亲自做实验,完美再现了古人的炼金术过程,追溯炼金术从希腊化、阿拉伯时期、中世纪、现代早期直至现代的完整历史。该书考察了炼金术从希腊化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揭示了炼金术在科学以及文学、美术、戏剧和宗教等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重现了许多著名配方,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炼金术的实际工作。
10.《西方神秘学指津》
国内引进的首部系统阐述西方神秘学的著作,被誉为“图书馆必备书目”。灵知主义、炼金术、占星术、魔法、玫瑰十字会、唯灵论……聚焦被主流科学、哲学、宗教的正统所排斥的知识,现代学术研究中最大的未知领域。牛顿,作为物理科学领域的巨人,曾投入了近30年的时间,从事长生不老药和贵金属提炼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留下的有关炼金术的手稿竟超过100万字。事实上,神秘学传统可谓西方思想文化中足以与“理性”、“信仰”三足鼎立的重要传统,与科学技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了解神秘学传统,我们对西方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等的理解就无法真正深入。
11.《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钩沉从毕达哥拉斯到牛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内容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对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极有价值。自然科学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总是符合人对自身生存的理解。戴克斯特豪斯极力倡导用科学史来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本书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数理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
12.《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科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名著,既是科学史著作,也是哲学史著作。本书对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耳和牛顿等16、17世纪“哲学家-科学家”的方法和形而上学预设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释了近代世界观的成功和局限性。
13.《圣经、新教与自然科学的兴起》
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顶尖学者彼得·哈里森,带你考察圣经在科学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在这本书中,作者考察了圣经在自然科学的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示了圣经的内容,尤其是它被诠释的方式,对公元3世纪到17世纪的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新教处理文本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宣告了中世纪象征世界的结束,为科学地研究自然和用技术开发自然确立了条件。
14.《新物理学的诞生》
科恩从力学、天文学等几个主要方面勾画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到近代物理学的转变,在同类著作中纲目最为清楚。1543年往往被视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年。那年出版的两部重要著作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一本是波兰教士尼古拉·哥白尼所著的《天球运行论》,另一本则是荷兰人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它还会落回来吗?”这幅取自笛卡尔通信的古老木版画,展示了伽利略的同时代人和梅森神父所提出的一个检验落体行为的实验。最古老的行星符号的起源已不可考,但通常的说法均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
15.《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一部充满常识却不卖弄学问、清晰却不过度简化的作品。柯瓦雷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泰斗级大师,在本书中以宏富的学识刻画了人类一个基本观念的转变过程。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曾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最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16.《牛顿研究》
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牛顿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巨人,同时,正是经由牛顿,近代科学从根基上与哲学离异。柯瓦雷的这部著作深入刻画了思想史上的这一巨变。我们所有人,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把牛顿的世界机器当成了宇宙的真实图景和科学真理的体现,这是因为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是近代科学以及经过启蒙时代洗礼之后人类的共同信条和常识。对于同时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对于后世来说,牛顿似乎是一个超人,他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宇宙之谜。
17.《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
科学革命的一个成果是:人们开始设想一种研究政府个体行为和社会的社会科学,其运作方式能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相媲美。以科学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现代自然科学在概念和方法上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引发我们思考二者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自然科学和医学一直在为政府研究、宪法分类和社会分析提供类比。人们认为,方法有一种共通性,在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中一直管用的方法也能把社会科学推向前进。
18.《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哈里森利用他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语言知识,为这个经常被误解的话题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权威介绍。对世界的科学解释根本上是无神论的,但科学为什么偏偏从基督教笼罩的欧洲诞生?科学发展与宗教和道德原来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尝试系统地描述世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为宇宙中运作的原因提供自然主义解释,但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过去的做法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相似性微乎其微。……17世纪的自然志和自然哲学负有一种使命,要为新的命题式宗教提供一些一般理由。对于文化的演进,一种常见看法是,宗教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原始阶段,注定要被一个更加开明的科学时代所取代……现在,“科学”成了社会自然进步所指向的目的或目标。本书是科学与宗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极富原创性地分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
19.《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一次影响世界的自问自答,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以及“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荷兰著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中国人天生就倾向于场论,这种偏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关于海潮原因的正确观念。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说过,没有远距离物理接触的超距作用是可能的。中国数学的思想和做法永远是代数式的,而不是几何式的。公元8世纪初,当一行和梁令瓒第一次发明时钟时也有同样的情形出现,这比带有立轴横杆式擒纵机构的第一批欧洲机械钟早了6个世纪。那么,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思索了一生的问题给出了何种答案呢?可以说,他对此问题的最完整表述都包含在了这本《文明的滴定》中。
20.《希腊科学》
一本勾画希腊科学的经典著作。本书是剑桥大学著名科学史家杰弗里•劳埃德爵士讨论希腊科学的两部经典著作《早期希腊科学》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科学》的合订本。《早期希腊科学》通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学派、柏拉图、公元前4世纪的天文学家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追溯了希腊科学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科学》利用亚里士多德之后更为丰富的文学和考古资料,继续讨论希腊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21.《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一部系统考察科学史家关于科学革命观点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涉及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