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四改”环保节能实践:传统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
海城市“四改”环保节能实践:传统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
近日,海城市召开工业“四改”工作推进会议,重点介绍了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和环保改造的相关进展。会议强调了绿色低碳项目的推进,旨在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海城市正全力以赴推动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新的动能。
国石矿业的节能改造实践
在海城市,国石矿业有限公司的节能改造项目成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该公司围绕“双碳”目标,凝聚绿色科技力量,探索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的新路径,为菱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今年年初,国石矿业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对悬浮炉进行节能降耗及环保技术改造。改造后,悬浮炉窑型从原先直筒U型升级为DDⅡU型,改造预热系统提高原料在煅烧前温度,增加成品料余热回收系统,充分提升能源使用率达到20%以上,并有效降低碳排放。
进入四季度以来,海城市国石矿业有限公司高活性轻烧氧化镁粉生产线一直在高效运转,升级改造后的窑炉使实物气化煤使用量单耗从270公斤降至220公斤,可实现降低实物煤煤耗3500吨以上,年节电120万度。
国石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国石矿业将始终瞄准建设国内一流低碳智慧高效菱镁企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菱镁行业节能减排行动,制定完善企业节能降耗指标目标体系,着力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不断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政策支持与引导
海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市委书记陆荐援在项目谋划工作推进会议上强调,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精心谋划实施好工业企业“四改”项目,加快谋划菱镁产业绿色升级试验区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为确保“四改”工作顺利推进,海城市建立了完善的推进机制。按照“行业谋划+园区谋划+企业谋划”的三结合模式,在产业政策、资源利用、园区建设等方面科学谋划改造项目。建立工业“四改”动态项目库,形成工作台账,采用分片包干、分级督导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到一线、措施到项目、责任到个人、督查到节点、考评到单位的工作方法,全力以赴清单化、工程化、图谱化推进项目建设。
同时,海城市还创新开展了一张清单管理、两图节点调度、三个部门协作、四个季度考核、五个手续服务的“12345”协调推进机制。2023年,累计解决“四改”项目问题60余个,推进10余个项目提前竣工。“一张清单”即对项目手续办理、投资进展、存在问题精细管理,对入库项目进行跟踪服务;“两图节点”即采取鱼骨图、横道图的方式对项目土地平整、招标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运行等重要建设节点进行全流程调度;“三个部门”即建立了工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的责任体系;“四季指标”即按季度指标完成状况开展督导推进;“五个手续”即重点抓住土地、规划、能评、环评和施工许可五个关键手续,全流程保障项目如期开工。
环保节能改造的成效
通过持续的环保节能改造,海城市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节能改造方面,累计推进16个500万元以上节能改造项目竣工,累计节能量13.8万吨标准煤。在环保改造方面,累计推进200个500万元以上环保改造项目竣工,实现削减颗粒物1302吨、二氧化硫2764吨、氮氧化物6260吨。
值得一提的是,海城市还充分发挥绿色工厂的引领作用。遵循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和全面覆盖的原则,鼓励钢铁、菱镁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对标能效标杆水平,通过采取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打造一批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7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47家企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高新区获评省级绿色园区,绿色已经成为全市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未来展望
海城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实施“五提升、五攻坚”,将工业提升工程作为首要工作,把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和环保改造四项改造作为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着力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和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点,全力引导支持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同时,海城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有效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承接,加快打造更多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牢牢守住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底线,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