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南衙署楹联艺术探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南衙署楹联艺术探赜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7/03/1302411_1140514637.shtml

古代衙署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礼制思想,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本文以河南衙署楹联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历史演变、思想内涵及功能价值,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官吏治理理念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衙署最初称“衙门”,是地方官署处理政务、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场所。衙署楹联依托于衙门产生,在唐宋以前尚未成型,数量较少。至宋元时期获得发展,于明清时期逐渐兴盛并达到顶峰,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系统。近现代由于衙署被取缔,衙署楹联走向衰落并逐渐转型。本文在梳理衙署楹联历史演变过程基础上,以河南衙署楹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及体现的功能价值。

在古代中国,衙门由“牙门”转化而来,是地方官署处理政务、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场所,具备行政管理、司法审判等多重功能,其存在不仅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礼制思想,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权力统治的重要象征。

衙署楹联的历史演变

对于“衙门”的称呼从何而来,学界尚无定论,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朱华在《衙门辩》中谈到:经查《辞源》,衙门本作“牙门”,原先指古代的军营,因其门前树立的旗帜两边刻绘成牙状而得名,后泛指一切官署。还有另一种说法:“衙”字可能与“牙”有一定的关系,古代的象牙制品尝尝被用来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有人认为“衙”可能源自“牙”字,象征权利和威严,同时“牙”和“衙”拟声,以“牙”为基础,表示官府代表的权力和威严。“门”向来有高门和低门的区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尊卑关系。将“官府”称为“衙门”,既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威严,也承载着治理社会、维护秩序的使命。

衙署楹联是承载着官府社会治理、社会教化以及封建等级的一种特殊的楹联形式,它的内容与官府的社会治理功能紧密联系,主要作用是教化百姓、彰显官府权威以及辅助治理社会,其经历了一段起源、发展、兴盛与衰退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衙署楹联的产生:唐宋以前

学术界有学者认为早在三国时代便有了最早的楹联,但有关衙署楹联的确切记载却比较模糊,且当时的官员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所以在官署建筑上的文字多是以碑刻、铭文等形式传达一些思想理念与记载事件等。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诗词文化与骈文创作的发展,官署建筑上出现了一些类似对仗工整体现官府治理理念的语句,但此时还不算是完全定型的衙署楹联,只能算是衙署楹联的起源。

(二)衙署楹联的发展:宋元时期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民间,人们在节日、婚庆时纷纷用对联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祈福与祝愿,而有的官员开始尝试在衙门的门柱等位置张贴、悬挂自己撰写的楹联,这些楹联多以训导和劝诫为主,形式上遵循对仗工整、简洁有力,内容上蕴含着浓厚的民本思想,警示官员们要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珍惜民力物力,不得欺压百姓。此时的衙署楹联,多为官员自勉,表明官风、心迹、政愿等为官追求,对官员起到一定的道德约束和职权规范等作用,虽开始承载一定社会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但并未形成普遍的风气和体系。

(三)衙署楹联的兴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随着文人雅士的逐渐增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署,出现了大量的衙署楹联。这些衙门匾额上的楹联大抵以勤政爱民、慎刑谨身、反腐倡廉为要旨,如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县衙——平顶山叶县县衙卷棚门上有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就告诫官员们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还有南阳府衙大门上的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情。”则体现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为官之道;而杭州衙署则出现“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的楹联,鲜明地提出了“戒贪、养廉”的口号。这时期的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用词讲究,体现出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四)衙署楹联的衰落与转型:近现代时期

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各地衙署已经不复存在,衙署楹联创作大为减少直至消亡,创作内容逐渐向歌颂古人成就转变,号召今人向古时的贤吏学习,训诫意味更强。如南阳府衙思补堂联:“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此对联继承了明清时期勤政爱民的内容要旨,歌颂了古人的政绩成就。再如孙中山先生在平顶山叶县县衙二堂创作的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便是告诉今人要以古时圣贤为榜样,使自己成为趋于完美的人。这时期衙署楹联的创作继承了明清时期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特点,而教化性、训诫性特点则更加突出。

河南衙署楹联的思想内涵

河南衙署楹联大都被刻在衙署不同建筑门前的楹柱上,楹柱具有垂直高耸的视觉特征,随着建筑文化的演进,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及“楹柱”时云:“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按《礼》言东楹西楹。非孤立也。自其一言之耳。”楹联首先依附于楹柱这一建筑部件而存在,因此便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观念的重要载体。

(一)蕴含“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代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从西周时期的“重神保民”到两汉时期的“施德于民”,再到唐朝时期的“官为民仆”,明清时期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包含政在养民、吏治安民、治心教民三方面内容[4],这些在河南衙署楹联中均有体现。

1.政在养民

对统治者而言,“养民”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就要通过轻徭薄赋、解民危困来实现。南阳市内乡县衙户房上有楹联:“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是说编户口、量田地一定要勤恳谨慎,征收赋税、收百姓的钱财一定要公开公平。上联强调的是加强户籍和土地管理,通过准确的掌握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依据,为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奠定了基础。下联强调在赋税征收的过程中要公平、公开,利于减轻百姓负担,更好地贯彻轻徭薄赋的政策。“养民”的根本在于“藏富于民”,让百姓专心农桑,使百姓手握财富,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南阳府衙商祖堂上有楹联:“居天下中,操计然术;殖鲁齐货,疏仁义财。”在天下之中,运用计然之术,囤聚齐鲁之地的货物使之升值而出,聚集起来的财富又回报天下,惠及百姓,就体现了要藏富于民,向百姓散财的思想。

2.吏治安民

“民本”思想的政治实践在于选贤任能。首先通过严格的官吏选拔制度选出贤吏,其次以严苛的管理考核制度规范官吏行为,以求清明的吏治,从而达到“惟求安民而已”的终极目的。南阳市内乡县衙吏房有联:“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上联强调选拔贤能,下联强调考核清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古代对于官员德才兼备、清廉自律的期望,以达到百姓安居乐业的要求。密县县衙仪门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强调了官员应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不以权谋私,能够公正地处理政务,为民众谋福祉,如此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3.治心教民

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目标,通过对百姓进行教化来达到统治民心的效果。统治者提倡用礼仪教导百姓,用忠信引导百姓,用制度刑律赏罚惩戒百姓。如:平顶山叶县县衙受虚堂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虚心向人学习的治学精神,下联说的是不阿谀奉承的做人品格。再如南阳市内乡县衙礼房联:“倡礼兴学崇孔孟,制章定典尚萧曹。”上联主要体现了儒家倡导礼仪的教化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二)反映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注释儒家经典、研究儒家思想的传统经学,是历代封建王朝官方意识形态或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渊薮,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三纲五常、见贤思齐、光宗耀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了衙署楹联的主要内容。

1.纲常伦理

中国传统社会讲求三纲五常,强调父子、兄弟、夫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封建社会中用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理念。南阳府衙寅恭门有联:“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孝友睦姻,任恤谓之和”。这副对联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中,礼仪常常被视作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通过节制、适度的手段来达到明理的效果,体现了儒家强调伦理纲常的思想。

2.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曾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作为儒家伦理纲常的关键要素之一,亦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

南阳府衙西花厅存有一联:“治平常欲师诸葛;辨案还需效释之。”此联巧妙运用了诸葛亮和张释之的典故。是说修齐治平方面,常常期望以诸葛亮为师;办案执法领域,则需效仿张释之。诸葛亮的籍贯在南阳,因而南阳府衙的这副楹联借助诸葛亮这位历史知名人物,旨在告诫官员应当向诸葛亮学习。张释之倡导执法为民、公平公正,其相关执法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处借用张释之的典故,意在警醒官员必须公正司法。

3.修齐治平

封建社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士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河南府衙楹联中较多体现了这一点。河南开封府明礼院有联:“十年寒窗苦读书,只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朝明堂争高第,方能献策建言亲民临政展宏图。”上联强调十年寒窗苦读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个人修养,更在于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承担社会责任。下联强调读书人期望在朝堂上建言献策,取得佳绩,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

河南衙署楹联的功能价值

衙署楹联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物的文化表达空间,承载古代政治文化是文化空间的表达,所以在历史环境、地理方位、建筑物作用以及传承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功能价值。

(一)描写环境,营造意境

在部分衙署楹联中,河南官员通过描写府衙周围的环境、府衙的地理位置,营造意境,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内乡县衙大门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对联含蓄地点明了内乡县衙所属的环境,“菊潭”和“郦都”是内乡县的古称。再看对联所营造的意境,“一柱擎天”表现出地方官治理地方时应有的庄严、稳重的氛围,营造了稳重庄严的意境。此联是章炳焘的明志之联,表达了自己一心为民服务、坚守奉献的志向。

(二)评论古今,借楹言志

河南府衙县衙楹联借为衙署书写之机,面对天地山河、古今来者而评古论今、借题抒怀言志。如密县县衙杨炳堃纪念馆联:“惠政百年思廉吏;官声千载印人心。杨炳堃“实心行实政,尽心民情”,兴修水利,引种水稻,兴办义学,治理煤矿,勤政廉洁,利泽百姓,社会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是古代官员清正廉洁的典范。杨炳堃离任时,省府严格“审计”后得出结论,“虽经多方苛算,竟无懈可击,乃有赢无绌”。杨炳堃多次得到嘉奖,被称为“民生县令”,故百姓为他立杨公祠,以示纪念。

结论

古代中国衙署楹联经历了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河南衙署楹联蕴含“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反映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具有描写环境、营造意境,评论古今、借楹言志等功能价值,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并对现世产生丰富感官体验、提高情感认同,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等影响。

(本文原载于《对联》十月上。)

作者简介

刘珂利,女,2005年9月生,河南济源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李贇,女,2004年7月生,河南南阳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