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一座仙山的生态保护之路
峨眉山:一座仙山的生态保护之路
近日,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传来喜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峨眉山特有物种——峨眉拟单性木兰的保护项目,因其显著成效而获得联合国认可。这一消息不仅彰显了峨眉山生态保护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蜀国仙山”的生态保护故事提供了契机。
从濒危到重生:峨眉拟单性木兰的保护奇迹
峨眉拟单性木兰,这种生长在海拔1300米左右常绿阔叶林中的珍稀植物,因野外自然环境中数量极为稀少,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它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并被确定为亟待拯救保护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
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的科研人员从80年代就启动了相关研究保护工作。该项目得到了科技厅、省林草局、峨眉山林管所的大力支持。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自2016年起,对峨眉拟单性木兰保护进行连续资助,这也是该组织目前在四川资助的唯一濒危树木保护项目。
经过多年的努力,峨眉拟单性木兰从野外发现不到100株,到如今培育幼苗3200株,实现野外回归900株,迁地保育390株,其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峨眉拟单性木兰在国内15个植物园进行了迁地保育适应性研究。该濒危物种的综合保护模式,为我国及世界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全面保护:从退耕还林到数字化管理
峨眉山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限于单一物种的保护,更体现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近年来,峨眉山景区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保护管理等,成功保护了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效恢复了峨眉山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则确保了峨眉山丰富的植物资源得以传承。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得景区能够更科学、更精准地监测和保护生态环境,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环境问题。
挑战与应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尽管峨眉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近年来景区野猴伤人事件频发,引发了公众对“人兽冲突”的关注。这类事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物学、生态学、人类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为应对这一挑战,峨眉山景区采取了多项措施:增加巡逻人员,对游客行为进行监管;设置专门的野餐区域,引导游客在指定区域内进食;制定明确的游客行为规范,禁止喂食、逗弄等可能引发猴群攻击的行为。同时,景区还加强了对猴群行为模式的研究,为游客提供更加准确的安全信息。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EOD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峨眉山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注重环境保护,更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峨眉山市积极探索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以峨眉南山龙池镇为例,通过EOD模式,当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发展了文旅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据统计,桃源村通过生态修复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深度融合,景区旅游年收入达到2500万元,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达900万元。
峨眉山市EOD项目的财务评价表明: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5.44%,投资回收期(税后)为15年,偿债备付率为1.52。这说明项目能实现资金平衡,且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经济数据表明上可行。
展望未来:持续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峨眉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会同财政厅、人行四川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制定贷款贴息等相关政策,将EOD项目纳入财政贴息范围,四川成为全国首个对EOD项目进行贴息支持的省份。
未来,峨眉山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EOD模式的深入实践。同时,峨眉山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峨眉山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是为了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遗产,更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持续的努力,峨眉山必将成为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