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台湾故宫博物院16件国宝级文物精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台湾故宫博物院16件国宝级文物精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pm.gov.tw/Articles.aspx?sno=04012814&l=1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不少国宝级文物更是举世闻名。本文精选了部分馆藏精品,带你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翠玉白菜

这是一件与真实白菜几乎一模一样的艺术品,由翠玉精心雕琢而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相映成趣,菜叶上还雕刻着两只昆虫——螽斯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这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据推测可能是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祈求多子多孙。

肉形石

这是一块碧石类矿物,其纹理层层堆叠,经过艺匠的巧手加工,表面被精细钻点,营造出毛孔的效果,并染成褐红色,宛如肉皮浸过酱油一般。

山东龙山文化晚期 玉圭

这件玉圭呈现黄灰色细腻质感,经拉曼光谱鉴定为闪玉。玉圭上雕刻着人面纹,其中一面是头戴“介”字形冠,圆眼、咧嘴、獠牙、戴圆耳环的面纹,另一面则以大漩涡眼配“介”字形冠,左右还平展既似双翼、又似牛角的突起。乾隆皇帝对此玉圭十分钟爱,不仅为其加配精美紫檀木座,还在其三十八岁和五十八岁时分别为之赋诗,并雕刻于器表。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这件大玉琮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琢成,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個方轉角為小眼紋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節小眼面紋,所以在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個小眼面紋。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時,已少見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紋的組合花紋。而常以多層小眼面紋取代。且有時在這類高琮的上射口處,以極輕的、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如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這樣的符號。其中之一為每條邊線都略呈內凹的菱形;相對的另一邊,則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著五個小圓圈。其內涵或與當時人們信奉的「神鳥」有關。

清中期 白玉锦荔枝

这件白玉锦荔枝玉质白净,色泽温润。雕刻连蒂苦瓜三颗,瓜皮凹凸不平,栩栩如生。原被收于紫禁城乾清宫内,配有一木座,供人赏玩。

西周晚期 散盘

此器由宽阔的浅盘配以高圈足和双附耳,长尾夔龙纹环绕盘腹外壁,典雅稳重,与盘面350字铭文相互辉映。铭文内容记述夨国侵犯散国无功,以致割地抵过,内容详细记录转让的土地范围及参与履勘的官员职名。西周时期,散国和夨国关系密切,友好时甚至有婚姻关系,散国对于夨国的侵犯能有效阻擋並獲得賠償,於是鑄器詳載,以歌功頌德、傳諸子孫。

西周晚期 宗周钟

这件合瓦形扁圆体甬钟,弧形口,两面各有枚18个。舞部饰云纹,篆部以斜对角的布局,饰S形双夔龙纹,鼓部正中饰左右对称的龙纹。鉦間、鼓部銘文連讀計111字。西周晚期政治形勢嚴峻,西北有玁狁威脅,南土諸國也伺機而動,內憂外患之下,此器的製作和銘文內容展向周王力挽狂瀾,祈求社稷安樂永續的雄心壯志。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毛公鼎以其器腹内壁的铭文而成为国之重宝。铭文全长达500字,是迄今为止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铭文内容见证了西周"宣王中兴"的历史,前段为宣王对毛公的训诰之辞,后段详载宣王赠予毛公的丰厚赏赐。毛公于文末亦表达了对宣王的感谢,并愿以此鼎传之于后世。毛公鼎器形极其简朴,半球形的器身立于三蹄足之上,口沿上有两个宽厚的立耳。全器器身光素,仅于器身口沿下方饰以一周精简的重环纹及一道凸弦纹。其端正的器形及浑厚的器壁在与铭文朴实木的书风以及宣王对毛公重任的呼应下,更显庄重肃穆。

北宋 定窑 白瓷婴儿枕

白瓷枕作婴儿型态,婴儿侧脸俯卧榻上,背部即为头枕之处,设计甚具巧思。同时,器身运用定窑高超的成形和装饰技术,神形兼备,俏皮可爱中显露富贵气息。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窑场,窑址以现今河北曲阳縣為中心,因其地古名定州,故稱定窯。其作品以白瓷為主,成型工藝精良,釉質細潤光滑,釉色白中帶微黃,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印花等。本件嬰兒枕的釉色牙白溫潤,頭部與身體分別左右模接後,並將身、首接合,再剔刻面容。特別的是,若舉而持之,可以發現器內有一泥塊,在移動時,會輕擊內壁叮叮作響。類似的嬰兒枕全世界所知僅有三件,本件的釉色之美及裝飾之精為其中之最,枕底並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題一首,流傳有序,稱其為國之瑰寶可說實至名歸。

北宋 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模製成形,十瓣花口,弧形深壁。器身依隨花口呈現均勻的波浪形。胎體較薄,滿釉支燒,通體施青釉,釉質勻潤,青中泛藍,局部微現粉色光澤,內外滿佈棕色紋片,圜底,圈足略高,微外撇。底面沿邊排佈五枚支釘,支痕露出灰土色胎。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有相似的標本,燒製工藝並且同時並存墊燒和滿釉支燒兩種。溫碗與注壺為宋人日常使用的一組酒具。遼墓壁畫和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會圖〉具體地說明此類器皿的使用狀況。除了汝窯之外,中國境內的南北方窯場和韓國高麗青瓷亦見有花口溫碗的作例,相對於器壁較深的中土製品,高麗青瓷中亦有酒注搭配花口淺碗的例證。另外,透過南宋窖藏出土的銀器製品,可以追溯出臨仿的原型,從中一窺追仿金銀器風尚流通於異材質之間的時代脈絡。

北宋 汝窑 青瓷无纹水仙盆

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佈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

明 成化 斗彩鸡缸杯

晚明收藏家鑑賞瓷器,首重宣德青花,其次則推崇成化窯五彩,當時人眼中的五彩即指這類鬥彩瓷器而言。本院典藏的成化鬥彩器中,以杯子的裝飾紋樣最多,有葡萄紋杯、嬰戲杯、高士杯、花鳥紋高足杯,以及久富盛名的雞缸杯。明末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說》中,特別點出鬥彩雞缸杯尤為備受矚目的一類,於明朝神宗時已有「一雙值錢十萬」的身價。 這件小杯侈口、矮壁、平底、淺圈足。外壁彩繪公雞、母雞各攜三隻小雞的場景二幅,並以月季、蘭花兩叢相隔開來,口沿及底邊分畫青線三道。內面純白,樸素無紋飾。底有「大明成化年製」青花楷體款識。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遺跡出土有僅施加一色鈷料的青花雞缸杯半成品,與傳世品對照,可從中推想「鬥彩」瓷器燒造過程中,於藍色點線上加填各種釉上彩料後,再入窯燒成的工序。關於鬥彩雞缸杯的流傳經過,從清宮《活計檔》紀錄看來,至少可追溯至雍正朝,而傳世猶可見到的錦匣,則是乾隆皇帝降旨整理配置的收納盒。

清 乾隆 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

套瓶,斂口捲邊,長頸,豐肩,斂腹,矮圈足,器肩飾有四圓環形繫耳。瓶腹分內外兩層,內層施淺青湖綠色釉表現出湖水一樣的背景,其間以粉彩畫水草、落花及金魚。器外底施湖綠釉,書有「大清乾隆年製」青花篆體款識。外瓶器腹部上作四鏤空開光,觀者可自頸部握住轉動,透過外瓶開光看見內瓶所繪之水草魚紋悠游嬉戲於眼前,如同走馬燈一般,故名「轉心瓶」。

清晚期 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

這件透花活動象牙套球由鰲魚勾、立雕二仕女層、鏤空套球、和合二仙墜四部份組成,勾、仕女層與套球、和合二仙間各有數目不等的環鏈串連,球與仕女層之間另有小圓球以螺紋相接。鏤空套球共有十八層,層層相套,玲瓏活動;外層通體高浮雕山水、亭臺、人物,內層飾鏤空圖案式紋飾。依其雕製技藝與風格,這件雕象牙透花套球應出自於清代中期以後廣東牙匠之手。清代南派牙雕工藝之連鏈、活紋、牙絲編綴與複層象牙球等,在北京內廷又有「仙工」之稱。

清 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看看這件作品,站立於花盆中的竟然不是植物、而是一尊造型特殊的雕像呢,這是清代宮廷裡相當流行的吉祥盆景擺設,以朱紅色珊瑚巧雕而成的主角是高舉北斗七星的魁星。傳說魁星原本是位很有學問的讀書人,只因長相醜怪,一直無法通過科舉考試,他憤而投水,卻被水中的鰲魚救起,從此化身為北斗七星之首,掌管科考文運和仕途亨通,成為民間供奉的神祇。 眼前這件作品,將全身朱紅、頭上長角的魁星粗眉凸眼、齜牙咧嘴的威猛模樣,刻劃得相當生動。只見他身繞飄帶,手持北斗七星和梅枝,單腳站立在龍頭魚身、湧現於波浪間的翠玉鰲魚頭上,隱含著梅為花魁、獨占鰲頭的意味。他的另一隻腳向後踢起,剛好對應到北斗七星裡斗狀的主星;這種魁星踢斗的姿態,則寓意著高中魁首、金榜題名。 除了魁星富含考運亨通的寓意,他的四周亦環繞著各種祥瑞象徵。像是花盆四面都有五隻蝙蝠環繞壽字的圖案,象徵福壽及五福臨門;盆裡太湖石上的靈芝,則代表芝生祥瑞;就連魁星手裡的梅枝,也具有梅花先春、領先群倫的意味。整件作品運用生動的雕刻和精巧的鑲嵌技巧,將金銀及各式珍貴寶石組合成富含吉祥意義的美麗陳設品,是不是令人嘆為觀止呢?

明 嘉靖 剔红云龙纹小柜多宝格 含木箱共109件

清宫利用明代嘉靖朝的漆柜作为多宝格,柜体分为四层,每一层分别有一、二、三、四个抽屉,屉内清宫另制木屉格层,存放的文物以清代制品为主。内容包含清墨12件、明清小玉器41件、书法小册3件、清代瓷器6件、西洋钟表珐琅7件、清代小画卷及画册8件、明清漆盒6件、铜器3件以及玻璃、蜜蜡、檀香等的文具,如印石、水盛、镇纸等22件,包含嘉靖剔红云龙纹小柜总共109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