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天矩地”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
“规天矩地”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
“规天矩地”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地宇宙的理解,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营造模式。本文将为您解读“规天矩地”的历史渊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关系,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建筑美学传统。
首先,阐释“规天矩地”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规天矩地”载于东汉张衡《东京赋》,其记东京洛阳宫室之营建,有谓:“乃营三宫,布教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规天矩地”关乎三宫制度、时间与空间的测定,深刻定义了古代建筑制度。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典构图比例由此衍生,庄严和谐、极具知识与思想内涵的空间秩序赖以生成。
古代匠人以规画圆,以矩画方,《周髀算经》言“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我们可以认为“天圆地方”是古人以为的宇宙模式,更可以认为“天圆地方”是古人测量天地的方法。因为只有在一个圆周里,才能通过天文观测,方便地读出时间;只有在一个矩网里,才能“计里画方”,准确地测量大地。读不出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做到“万物周事”的,更是无法迈入文明的门槛的。这就是“天圆地方”最重要的意义,它是以这样的方式,定义了我们的文明。
其次,论述中国古代观象授时体系与周易关系。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不仅独创出二十四节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而且塑造了时间与空间密合的人文观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王老师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可概括为“昼测日影,夜观星象”。他以甲骨文及金文“龙”字与东宫苍龙星图、“河图洛书”等为例,阐释了中国古人通过空间测定时间的基本方法,观测南中天星象衍生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文化观,二十八宿绕北极、北斗健行其间、银河从中穿越,春夏秋冬、阴阳五行由是而生,这是古人所理解的天道。
最后论述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与营造模式。北京有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子午线)引人瞩目,而东西向的卯酉线少有研究,我们在地图上把北京城东边日坛和西边月坛进行连线,它和子午线交会于紫禁城的太和殿前广场。通过平面分析可知,明清北京城之卯酉线,正与春分、秋分对应。明清两朝,春分行日坛之祭,迎日于东;秋分行月坛之祭,迎月于西。南北轴线(子午线)两端左近,则是冬至祭天之天坛,夏至祭地之地坛。子午线与卯酉线交会于紫禁城三大殿区域,这是非常重要的测定时间的地平方位体系,它象征着三大殿乃立表之位,与 “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的真义一致 。
在子午卯酉、东南西北这几个观测点上,我们各读出了春、夏、秋、冬,这是一个测定时间的空间系统,它和中华文明的产生息息相关。中华先人独创的天文观测体系,塑造了时空密合之人文观,催生以天地自然环境为本体、整体生成之规划法,紫禁城与明清北京城时空格局乃此种规划法之集大成者,代表了迥异于西方的城市营造模式。规矩方圆之道,蕴含深厚的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塑造了独具魅力、直贯数千年的中国建筑体系,是中国建筑美学传统的基石。重塑中国建筑壮美秩序,此道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