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万象”:一场揭秘中国古代玺印的国际学术盛宴
“方寸万象”:一场揭秘中国古代玺印的国际学术盛宴
9月28日,一场以“提倡‘诚信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宗旨的国际学术盛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古代玺印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应用,展现了这一古老文化符号的 enduring魅力。
玺印:承载千年文明的方寸天地
玺印,作为中国古代日常使用的官私印章的通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晚期。在近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玺印不仅是一种凭信工具,更成为了记录古代东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遗物。直到今天,印章文化在东亚各国仍被广泛使用,彰显着其独特的生命力。
国际视野下的学术盛宴
本次“方寸万象——中国古代玺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书法研究》编辑部协办。会议邀请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权威学者,以及来自日本、韩国的知名研究者,共同探讨玺印文化的深厚内涵。
专家观点:揭秘玺印文化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重要报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等先后致辞。
在主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对楚国、齐国、燕国等地的7方古代官玺进行了详细考释;日本学者松村一德教授则从“丞”字形体差异入手,将秦封泥文字分为四个时期;孙慰祖研究员聚焦南朝刘宋印群,探讨了印文风格与钮式特征在断代研究中的应用;吴振武教授则从古印人名出发,提出了对战国铭刻中“则”“侧”读音的新见解。
研讨会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文明互鉴的实践。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的38位学者围绕古玺、秦汉印、封泥、名家旧藏、玺印所见姓名、玺印所见秦汉官僚制度、陶文等专题宣读论文,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还发布了新书《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收录了最新发现的玺印封泥陶文资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玺印文化的现代意义
玺印文化在三国流传的过程中,既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又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宝库,也促进了三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此次会议不仅为专家提供了各抒己见并充分交流的平台,还在深入古代玺印研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玺印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诚信文化”的弘扬。通过深入研究玺印及相关文化,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还能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