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八宝印泥:300年传承的红色密码
漳州八宝印泥:300年传承的红色密码
一颗璀璨明珠:漳州八宝印泥
在漳州这座千年古城中,有一颗璀璨明珠——漳州八宝印泥,它与片仔癀、水仙花并称为“漳州三宝”,更享有“文房第五宝”的美誉。这门始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红色调配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历经300多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独特的红色密码
八宝印泥的红色秘密,源自其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工艺。其主要原料是朱砂和朱磦,这两种矿物质颜料经过特殊处理,呈现出鲜艳而稳定的红色。但真正让八宝印泥与众不同的是其独特的辅料和工艺。
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其灵魂在于陈年蓖麻油,这种油需要存放10年以上才能使用。艾绒的制作也极为讲究,需从艾叶中抽出,经水洗、手工揉搓、过筛、抽丝等工序,一般一片叶片只能抽出两条艾绒。此外,还加入了花椒、胡椒、八角等中草药,以及金箔固色,整个制作过程需要40天,每天都要摇动一次,以确保印泥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00年的文化传承
八宝印泥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创始人魏长安原本经营漳州源丰药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家的八宝药膏可以作为印泥使用,效果极佳。于是,在药膏的基础上,他研制出了八宝印泥,并迅速声名远扬。乾隆十一年(1746年),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为八宝印泥取名为“丽华斋”,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八宝印泥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遭遇困境,但凭借老员工的智慧和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这门技艺得以延续。2008年,漳州八宝印泥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创新与未来
在新时代,漳州八宝印泥展现出蓬勃生机。新一代传承人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还在不断创新。他们开发出玫瑰红、橘色、粉色等新颜色,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将印泥应用于学校开笔礼、新婚、乔迁、生日等场景,拓展了使用范围;还积极开发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文创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
2025年1月,在纽约举行的“春晚序曲 全球看春晚”活动中,漳州八宝印泥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魅力。这颗“漳州明珠”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漳州八宝印泥,这门传承了300多年的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红色密码和精湛工艺,不仅赢得了“文房第五宝”的美誉,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新时代,它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