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沙调控新突破:悬河治理再升级
黄河水沙调控新突破:悬河治理再升级
2024年,黄河水沙调控传来喜讯:通过3次汛期调水调沙和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累计排沙量达5.77亿吨。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有效应对了20场区域性强降雨和55次超警超保洪水过程,更为黄河悬河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自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据统计,法律实施一年多来,黄河干流全线连续2年达到Ⅱ类水质,流域84.9%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近20年植被"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这些数据背后,是沿黄9省区检察机关依法起诉环境资源犯罪5788件、10878人的努力,是相关部门排查8万余个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11807.46万吨固体废物的决心。
在工程措施方面,2024年成为黄河水利建设的关键之年。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黄河流域水利枢纽新标杆,它不仅将有效解决受水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将沿黄高扬程提黄灌区改变为自流灌区,大幅降低灌溉提水成本。同时,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引黄涵闸改建工程主体完工,进一步提升了流域防洪能力。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水利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完成投资13529亿元、同比增长12.8%,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41项,实施水利工程项目46967个。
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样令人瞩目。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的"双下降",水蚀和风蚀的"双减少"。2023年,沿黄9省区完成造林2541.38万亩,种草改良5200.92万亩。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这些成就见证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沿黄省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以"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原则,各地积极推进节水行动。据统计,沿黄9省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8年下降22.8%、40.9%。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20立方米下降到288立方米,68%的县域建成节水型社会,66%的高校建成节水型高校。
以山西为例,该省突出钢铁、焦化、化工等行业节水改造,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9.5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内蒙古则针对河套灌区秋浇用水量大的难题,开展节水技术试验,探索灌溉方法、配套农艺、品种调整等方面的创新。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7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认定的极度缺水标准(人均500立方米)。为此,专家建议:一是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论证;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三是因时因地调整用水指标分配比例;四是加强部门间协作,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挑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随着法治保障的不断完善、重大水利工程的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持续提升,这条母亲河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