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装是怎么从晚清时的“洪水猛兽”,变成民国时期的时尚单品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装是怎么从晚清时的“洪水猛兽”,变成民国时期的时尚单品的?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QF0GI20552XHZR.html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装,这个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外来服饰,是如何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单品的?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段充满变革与融合的历史。

民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间极短的存在,但由于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从封建时代走向现代社会的转折期,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其剧烈的转变,这也体现在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其中人们在穿着打扮上的变化最为明显,因此大家只要看到影视剧中演员们的装束就能准确找出哪些是民国戏。
而如今常见的影视作品中演员们,都打扮得十分光鲜亮丽,民国时期的百姓真的有这么时髦吗?
中国作为一个经历了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国家,在民国之前衣着打扮,已经成为了人们区别身份层级的重要标志。
到了晚清时期,衣物的等级划分变得更加细致。
在晚清时期,长袍马褂已经成为男性最常见的服装,即使贵族人士在平日里也会穿着这些衣物,因此身份的区别便显露在衣物的材质与花纹上。
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士所穿衣物的纹饰图案截然不同,这也成为当时辨别来者身份的最重要依据。
晚清时期我国的服装刺绣工艺达到了历史顶峰,衣服上的纹饰也从此前的抽象图案向写实风格转变,清宫马褂上紧凑的八宝纹中各个意象都清晰可辨。
普通百姓的衣物上虽然没有如此精美的花纹,但人们还是会在上面绣一些简单的花鸟图案作为装饰。
虽然造型简陋,但依然表现了人们对于衣物外观的重视。
在服装颜色上,人们也崇尚亮丽夺目的色彩,衣物上的色彩越多,越能说明服装主人身份的尊贵。
即使平民百姓,在过年的时候也会购买一身鲜艳的衣服,这也是我国千年服饰传统的重要传承。
但到了民国时代,我国的服饰传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在民国初期虽然政府将西装定为正式礼服,但绝大多数国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这种全新的事物,因此长袍马褂依然是普通男子最常见的衣服种类。
由于民国在政治理念上十分强调平等的概念,这彻底摧毁了之前中国的衣物等级体系,所以此前被用于表示身份的花纹图样全部消失,其上只剩下了简单的几何纹以及代表吉祥寓意的祥云纹。

此外由于民国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因此百姓的服装风格也从清代的富丽多彩转向简约内敛。
民国时期绝大多数男性都穿着黑白灰的单色长袍马褂,这也意味着中国传统华服传统的彻底转变。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装就被引入了中国大地,但在晚清年间,西装一直都被视作奇装异服的代表。
李鸿章等大臣都认为衣物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象征,因此他们对于西装也非常排斥,穿着西装的中国人都会被唤作“假洋鬼子”
直到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军之后,这样的情况才第一次出现了转变。
在此前的洋务运动中,北洋水师等新军依然穿着传统中式军服,这些衣物在战斗中暴露出了不够轻便的弊端。
因此袁世凯在练兵时要求士兵们全部身着新式军装,这令新军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并在晚清后期被运用到了北京等城市的巡警队身上,这也让民众对于西装的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民国政府为了尽快消除清政府在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大规模,深层次的改革,服装自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国民政府便将西服定为正式礼服,这一举措是为了彰显新政府的革命本色,政府官员们随后纷纷响应,在工作中换上了西服皮鞋。
但在平日的生活里,人们还是更习惯于身着长衫,不过国民政府的努力还是有效改善了人们对于西服的成见,西式服装文化开始慢慢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街上已经出现了很多身着长衫,脚踏皮鞋,头戴礼帽的“中西结合”式穿搭,这也标志着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进入了全新阶段。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得以问世,其剪裁和制作方法与西装极为类似,但却在一些细节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如代表“礼、义、廉、耻”的四个口袋,和代表“五权分立”的五个纽扣,再加上其借助了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名号,这让其获得了百姓们的支持。

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装成为了民国城市男性最常见的装扮,成为近现代最具中国特征的男性服装。
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之中,这令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停滞,很多地方的服装革新被迫暂停。
但上海却是例外的一个,当时在上海滩的租界内还是一派繁华景象,年轻男女们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积极追寻着时髦的风尚,并逐渐演化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

民国时期海派文化的核心便是向西方文化元素汲取营养,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年轻人们纷纷投身于网球,舞会等时尚的活动之中,在服饰上也更加倾向于完全西化。
在这里人们不再穿着中西合璧的中山装,而是纷纷走入成衣铺让裁缝们帮自己打造出一套合体的西装。
当时为了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各种西装铺子几乎开遍了上海滩,你既能在培罗蒙、亨生、荣昌祥享受高贵的私人订制,也能在街头巷尾的小铺子里买套二手西装撑撑门面,这让上海的街头成为了各式洋装的秀场。
上海的时尚风潮很快便席卷全国各大城市,人们不再将西装和政府人士的礼服划上等号,而是将其视作时髦的象征,这标志着百姓对于西式服装的彻底接纳。
除了西装之外,其他的西式休闲服装也开始在中国涌现,上海百姓们开始习惯于衬衫加上毛纺编织衣物的搭配,相较于西装,这样的服饰更加舒适,在颜色上也更多彩柔和,这也令色调沉闷的街头焕然一新。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受到二战影响美国文化开始走入中国,以美国空军夹克衫为代表的衣物取代了西装的统治地位。
这不但丰富了民国的服装市场,更令人们的穿着进一步向休闲风格靠拢,为服饰多样化开创了契机。
前面我们简单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转变以及西方服饰文化的引入情况。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曾经在民国占据主流的长衫马褂已经成为了老年人或者守旧派的代名词,这足以看出民国服饰文化演变之迅速。
然而以上内容均是针对城镇百姓,或者说富贵人家而言的,民国时期的农民,以及城镇的底层百姓又穿着怎样的衣服呢?
事实上受限于生产力的落后,民国时期的普通百姓所穿的衣物和晚清时代并没有太大区别。

相较于有身份的城市居民,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城镇底层百姓和农民多穿着便于行动的短款衫袄,腿上穿着买粗布棉裤,脚上穿的也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布鞋。
直到民国末年,他们的打扮也没有太大变化。
不过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体现出了一点变化,晚清时期劳动人民穿着的衣服多是由土布制成,这些布料上可以绣上精美的花纹,这也是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之一。
但在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的机纺布料开始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布料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因此,民国时期的底层百姓就开始大量穿着机纺布制成的衣物了。

这种衣物上的花纹多为机器绣制,因此都是简单图形的重复,在美感上不及曾经的手制衣物。
但此时人们对于衣物舒适性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于纹饰的追求,这也是民国服饰文化变化的具体体现。
民国时期传媒的发展让底层百姓们对于时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也更倾向于吸收了西式风格的新衣物,这可以证明民国时期人们穿衣理念的改变,并不局限于上层社会。
如今不少人诟病民国影视剧中的人物穿着地太过光鲜亮丽,这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情况完全不符,但考虑到民国影视剧的发生场景多半在城市中,因此这些设计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这也是民国服饰文化转变的缩影。
但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民国的服饰风潮变化还是局限于城市富贵人家之间,这也证明了民国革命的不彻底,但其在文化转变中做出的贡献,还是不容否认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