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凝视"到"被看见":中国电影中的性别平等之路
从"被凝视"到"被看见":中国电影中的性别平等之路
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豆瓣9.1分的年度佳作中,作者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女性的需求和体验往往被忽视。这种"数据缺口"不仅存在于公共交通、医疗设备等领域,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媒介——电影之中。
被凝视的女性:中国电影中的性别不平等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在她的电影研究中指出,在电影中,女性常常被限定在摄影机前面,成为被观看、被凝视、被讲述的对象。这种不平等的"凝视"关系,不仅体现在女性角色的数量和重要性上,更体现在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中。
以1934年的经典默片《神女》为例,这部由阮玲玉主演的电影展现了旧时代女性的悲惨处境。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虽然塑造得深刻而复杂,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被动的、被救赎的对象。这种"神女"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限制。
女性观众的崛起:市场变化引发的思考
然而,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女性观众已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根据灯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女性观众的占比逐年上升,到2023年已经占到近六成。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电影的创作方向,也引发了关于性别叙事的广泛讨论。
随着女性观众话语权的提升,"老登电影"(即男性视角浓厚的电影)开始受到质疑。这种现象反映了女性观众对传统性别叙事的不满,也促使电影创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女性角色的塑造。
突破与变革:女性力量的崛起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开始在华语电影界崭露头角,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元的电影叙事。
从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到张艾嘉的《最爱》,从罗卓瑶的《浮生》到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这些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温柔,更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叙事的更多可能性。
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展现女性的力量与独立性。在《红海行动》中,蒋璐霞饰演的佟莉打破了传统动作片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勇气与智慧。这种突破性的角色塑造,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女性的多面性,也为电影叙事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走向真正的性别平等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中国电影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我们需要:
更多女性视角的电影作品:鼓励和支持女性导演的创作,让她们的声音被听到,让她们的故事被讲述。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在电影叙事中,避免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塑造,展现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提升女性在电影行业的地位:不仅是在台前,更要在幕后,让女性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培养观众的性别平等意识:通过电影教育和讨论,让观众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培养更多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电影观众。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我们必须同时联系着阶级、性别、种族、年龄、地域、南北世界的巨大差异和冲突,来思考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电影中的性别平等,创造一个对所有人都友好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