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年:糖瓜和祭灶火烧的甜蜜传说
南方小年:糖瓜和祭灶火烧的甜蜜传说
南方小年,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每年腊月二十四,人们都会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习俗迎接新年的到来。其中,糖瓜和祭灶火烧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糖瓜以其甜蜜的味道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祭灶火烧则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幸福和平安的期望。这些传统的美食和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糖瓜:甜蜜背后的匠心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和黄米,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二十多个小时熬制。在山东济南的杨庄镇,73岁的陈佃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第三代传承人,做糖瓜已经五十多年了。他说,“我父亲和我姥爷家那边都干这个。”
炉灶内火势平稳,大锅里熬好的麦芽糖泛着金黄黏稠的小泡。糖瓜虽小,但制作过程却很复杂,需要师傅没日没夜地在灶台前劳作。从备料发酵、熬制糖稀到冷却饴糖、上锅拔糖,再到递糖合缝等,往往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光熬制糖稀这一环节,每天从凌晨两三点就开始,一下得熬八九个小时。陈佃起说,“整个流程最少得十几个人,技术方面,火候得有个巧妙的劲儿。做好了之后,它中间那32个孔很均匀,越薄了越脆、越好吃。酒盅这么大的能做,茶碗那么大的、皮球那么大的也能做,最大的直径能到40公分。”
祭灶火烧:传统手艺的坚守
在河南沁阳的东沁阳村,每到小年,当地村民都要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甜口的祭灶火烧,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村民张大凤有着传统的祭灶火烧制作手艺,每年快到小年的时候,她就要叫上村里的几位姐妹,到家里一起制作祭灶火烧。
祭灶火烧用的面是面粉和山药,馅料主要是红豆、红糖,大都是东沁阳村村民自己种植收获的,而且种植时采用的是循环利用厨余垃圾发酵的肥料,绿色又健康。包好馅、拍成大小相同的扁平状,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烙制环节了。套上炉围,盖上铁鏊,烙制过程因为看不到火炉内部的变化,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虽然传统工艺依然在坚守,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陈佃起说,“我父亲和我姥爷家那边都干这个。”几年前,他们开始线上销售不久,接到了一笔“特殊订单”。在美国定居的青岛人张先生告诉店铺客服,自己的老父亲已年过八旬,这几天常念叨老家的糖瓜,就想着能吃上一口记忆里的那个味道。为此,远在大洋彼岸的张先生果断下单5斤,并支付了高昂运费。大家用大量冰袋、防撞袋、泡沫袋等仔细包装后,将5斤糖瓜寄到了美国,解了一位远方游子的乡愁。
2015年,陈楼糖瓜荣登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自此声名大噪,销量也直线攀升。近几年,糖瓜每年生产20万斤,销售额500万元以上。2024年,陈楼糖瓜引领非遗赋能杨庄乡村振兴,入选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民间的传说与寄托
糖瓜和祭灶火烧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相传,小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人们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而祭灶火烧则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幸福和平安的期望。这些美好的寓意,使得这些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小年的庆祝方式虽因地域和时代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祈求平安与幸福——从未改变。无论是北方的腊月二十三还是南方的二十四,小年都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份来自南方小年的甜蜜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