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创新引领社区发展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创新引领社区发展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四川片区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重点区域内大熊猫数量增加,栖息地显著优化。同时,四川片区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促进了周边社区的发展。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8%,有野生大熊猫约1227只,占国家公园总数的91.6%。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珍贵的栖息地,四川片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量达730余万条。
在成都片区,100余个无线自动回传红外相机等监测点位实现了监测设备的可视化管理。这些智能监测系统不仅让巡护工作更加高效,也让人们得以一窥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多次拍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画面,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记录了大熊猫的自然行为,还反映了当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生态修复,重建大熊猫栖息地
保护大熊猫的关键在于保护其栖息地。四川片区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2万亩,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在成都片区,通过封山育林、灾后地块植被修复、高郁闭度人工林调整等方式,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2万亩。同时,四川片区还完成了勘界定标验收工作,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异化保护管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稳妥清理退出小水电站36座、矿业权31宗,进一步还水于河、还林于自然。
社区参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与参与。四川片区积极探索社区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了8个共建共管委员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600个生态公益岗位。在落衣沟村,村民们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一些村民将自家老房子改造成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另一些村民则从事中华蜜蜂养殖,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3万至5万元。
为了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四川片区还推动了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全覆盖。国家公园所在的20个县(市、区)相继启动了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试点,全域购买了野生动物致害商业保险,实现了四川片区保险补偿全覆盖。2021-2023年,累计已受理报案14136件,落实各级各类投保金额900余万元、实际赔付800余万元。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保护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修复和社区参与,四川片区不仅有效保护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还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