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5大黑科技究竟有多牛?至今都无法突破
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5大黑科技究竟有多牛?至今都无法突破
二十世纪中叶,美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催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军事科技。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研发了多项至今仍令人称奇的尖端技术。本文将介绍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发的5大军事黑科技,其中前两项至今仍无法被超越。
第五名:军用鼹鼠
"军用鼹鼠"是一座能够在地下自由行动的地下堡垒,其保密程度丝毫不亚于原子弹。它的主要目的是从地下对敌人实施毁灭性打击。
它借助核动力驱动,能够在地下70多米处自由穿行,时速可达15公里。由于具备核动力供给,理论上能够长时间在地下行进。"军用鼹鼠"的体积较大,长度可达35米。它能够迅速开辟出一条规模庞大的地下通道,为人员输送和武器装备转运创造更为便利、隐秘的条件。此外,它也被视作特战队员的突袭手段,在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对目标展开突袭行动。然而,这一隐秘的作战武器尚未在军中大规模配备,就在苏联军队针对乌拉圭的军事行动中发生了剧烈爆炸,造成重大伤亡并导致行动计划受挫。此后,"军用鼹鼠"计划被搁置。
第四名:杜伽远程警戒雷达
杜伽远程警戒雷达是苏联乃至全球最大的超视距雷达系统,被誉为世界黑科技之一,也是苏联建造的最为强大的军事设施之一。它被称作"俄罗斯啄木鸟",因为其发出的尖锐声响与啄木鸟的声音极为相似。
杜伽远程警戒雷达是苏联在冷战时期构建的超视距雷达,为苏联反弹道导弹远程警戒网络的组成部分。系统总计部署了两套,一套位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及切尔尼戈夫周边),另一套位于东西伯利亚。其性能强劲,探测能力宽泛,侦测距离约达5000公里,能探测到距地面2500公里的努尔航天场所发射的火箭。然而,其强大的信号干扰影响了众多飞机与火箭的起飞,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众多国家的投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因资金和实力因素无法持续运作该系统。2002年,一场大火将这庞大且复杂的超级雷达焚毁,虽有修缮但最终停止运用。
第三名: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1988年,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次发射升空。其设计飞行寿命约为100次。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精准降落,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它历经60年研发,总投入逾200亿卢布。同时,为支撑此项目的研发工作,苏联还开发了"能源号火箭"与"R25大型运输机"。尽管其设计飞行寿命达一百次,然而它仅发射过一次。2002年,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厂房坍塌,致使唯一进入过太空的"暴风雪"号遭到损毁。它的诞生与衰落,也见证了苏联的繁荣与没落。
第二名:图160战略轰炸机
图160战略轰炸机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发而成,凭借优雅的外形以及俄罗斯空军所采用的白色涂装,获称"白天鹅"。其最远飞行距离可达一万多公里,速度能够达到2马赫,是当今世界飞行速度最快的轰炸机。2023年,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发布讯息表示,用于升级的图-160M战略轰炸机的首架原型机已展开测试。这意味着新一代正在逐步投入服役。
第一名:沙皇炸弹
1961年7月,沙皇炸弹的研制规划正式颁布,总计制造两枚。其中一枚于1961年10月30日在苏联新地岛实施试爆。试爆时,鉴于对试爆后核落尘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忧虑,将此氢弹的爆炸当量降低至5000万吨。然而,其恐怖的威力仍无法被遮蔽。1961年10月,沙皇炸弹由图-95V轰炸机在试验场上空实施空投并引爆,爆炸形成的火球半径达4600米,蘑菇云宽近40千米,高约64千米,近乎珠穆朗玛峰海拔的7倍有余。试验区内的建筑已消失殆尽,用于实验的15000头动物无一存活。爆炸引发的冲击波扩散范围达1000千米,芬兰亦能明显感受到震感。其产生的热量致使20千米范围内3米厚的冰层融化。远在4000千米外的美国阿拉斯加,预警雷达和通信系统中断长达20小时。此外,爆炸还使亚欧大陆向南移动了9毫米。其爆炸产生的热风甚至能致使51千米外的人遭受3级灼伤,爆炸的闪光会使43千米外之人眼睛剧痛并灼伤,在试爆之时,致使芬兰当地众多房屋的玻璃破碎。正是由于其骇人的威力,故而并无实际军事用途,然而其可怖的威力已然令世界胆寒,倘若全当量并增添数枚,恐怕全世界都会毁灭。也正是其存在,即便强大如美国也不敢触怒俄罗斯,毕竟一枚就足以将美国摧毁。
恰是冷战竞赛,促使众多前所未有的武器问世,冷战与战争皆推动了此时代科研的迅猛进步。然而,这种随时可能夺命的战争,要规避又不得不依赖"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