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国花铃兰背后的故事
芬兰国花铃兰背后的故事
铃兰,又名君影草、山谷百合,是天门冬科铃兰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可达30厘米,根状茎粗短;叶片通常2片,为椭圆形,叶尖端急尖,基部呈楔形。花瓣从顶部略微弯曲,总状花序偏向一侧;花朵610朵,呈短钟状,颜色为白色,花期为5月6月。子房呈卵状球形,花柱为柱状。浆果呈球形,直径为0.61.2厘米,成熟后为红色,结果期为7月8月。
铃兰原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欧、亚及北美各洲都有其踪迹,且有野生。它喜欢半阴且湿润的环境,生在阴坡林下潮湿处或沟边,偏爱凉爽,讨厌炎热干燥。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以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多分布于海拔850~2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下、山地、阴坡林下等地带。
作为芬兰的国花,铃兰不仅代表了芬兰的自然美景,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每年五月,芬兰人都会在“Vappu”节期间采摘铃兰,以此庆祝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复苏。不仅如此,铃兰还在芬兰的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芬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法国,“铃兰节”(5月1日)人们互赠铃兰以祈求幸福。在基督教文化中,铃兰象征幸福的使者。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圣母玛利亚悲伤欲绝,她的泪水浸没耶稣的双脚,并开出了许多白色的铃铛状的小花,预示着耶稣基督的重生和新时代的来临。在北欧神话中,铃兰成了母亲神的象征,北欧许多国家在每年春季都会用铃兰纪念母亲神。铃兰就这样成为母亲节的礼物,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铃兰在芬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节日庆典中作为装饰,还被用于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中。它的香气和美丽的外形使其成为芬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铃兰全草可入药,具有活血、强心利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跌打损伤等疾病。其次,铃兰浸膏是一种国际认定的名贵香料,可调制多种花香型香精,广泛用于制作化妆品等产品。铃兰植株矮小,且能够净化空气,抑制多种病菌生长,是一种良好的盆栽景观,多作为园林绿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