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舞狮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舞狮”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不仅彰显了舞狮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中马两国对于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
舞狮:从宫廷娱乐到民间艺术
舞狮,这项起源于东汉时期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汉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贵霜帝国向东汉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自此开启了中国舞狮文化的序幕。三国时期,魏国人孟康在《象人》中记载:“若今戏如虾,狮子者也。”这表明舞狮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
唐代是舞狮发展的重要时期。《太平乐》中记载的《五方狮舞》,展现了当时盛大的舞狮表演场面。五方舞狮在140人高唱《太平乐》的伴奏下,由数十名“狮子郎”牵引,举行规模空前的舞狮表演。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更是生动描绘了舞狮的形态:“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南宋时期,舞狮已发展出多种表演形式,不仅有成人表演的狮舞,还有儿童表演的狮子戏球舞。元朝时,舞狮已有迎宾的用途。到了明清时期,舞狮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成为宫廷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马联合申遗: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2024年6月,中国与马来西亚达成共识,将联合申请“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20年“送王船”项目之后,两国第二次在非遗领域的合作。
马来西亚的舞狮文化主要随华人移民传入,现已成为该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马来西亚,舞狮不仅是一种华人传统,更被当地其他族裔民众熟知和喜爱。每逢春节、端午等华人传统节日,舞狮表演几乎成为商场等庆祝场所的标配。
中马联合申遗,不仅有助于舞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所说:“联合申遗一方面有助于舞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和马来西亚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与传承:舞狮文化的现代演绎
在当代,舞狮文化正以创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年轻一代的传承者们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表演,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例如,一群00后表演者将中国传统的舞狮艺术与现代音乐《APT》结合,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近年来,以舞狮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广东醒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元素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艺术创作中。原创舞剧《醒·狮》、音乐剧《雄狮少年》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狮,这项源自东汉时期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今已发展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从宫廷娱乐到民间艺术,从传统表演到现代创新,舞狮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随着中马联合申遗的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舞狮文化将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