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魏征《述怀》:作为“投名状”的诗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魏征《述怀》:作为“投名状”的诗歌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jfdaily.com/sgh/detail?id=988932

魏征的《述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学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魏征的个人抱负和忠诚,也反映了唐代初年群雄逐鹿、天下未平的历史背景。本文将为您解读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述怀
[唐]魏征(徵)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今天讲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魏征和他的诗作《述怀》。
《述怀》写于唐高祖李渊新立、天下未平之时。此时的魏征刚刚投奔李渊不久,寸功未立,于是主动请缨远赴中原,想说服自己的“老东家”李密的旧部李勣归顺李唐。在漫漫征途中,魏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作《述怀》。
一个人喜欢引经据典,我们往往说他“掉书袋”,类似作品写出来显得很有学问,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难以理解。很遗憾,魏征先生的《述怀》就多处用典且年代久远,所以笔者尝试翻译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起笔是诗人自叙过往岁月和艰难经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魏征投笔从戎。不料,纵横妙计却没人采纳,但他慷慨报国的志向犹在。
据《旧唐书·魏征传》记载,魏征很小时就父母双亡,落魄失意,但他胸怀大志,不事产业而埋头苦读,终“贯通书术”,这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谋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末大乱后,魏征为了避祸,假托出家人当了道士。后来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军首领李密,征召魏征作了“文字秘书”。每次接到书文,李密总说写得好。当得知是魏征的手笔后,李密当即召来魏征担任元帅府的文学参军,掌记室,即负责撰写章表文檄等工作。对此,魏征很是感激。不久就向李密献上振兴瓦岗的十条计策,但被束之高阁。
再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投降李渊,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名气。
正是在此情形下,魏征主动请缨,策马出潼关希望说服李密的旧部李勣投降。李渊同意了,魏征被委任为秘书丞,驾车来到了黎阳(今河南浚(xun)县)。
这就是《述怀》后两句“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的由来。其中,请缨句写的是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的故事。凭轼句用的是汉名士郦食其请命赴齐国说服齐王归顺刘邦的典故。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写沿途所见景色和道路艰险,由此见景生情,诗人不由发出了“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的感叹。换句话说,虽然魏征意气风发,但有鉴于说客郦食其被烹而死的悲惨遭遇,此行是否顺利,魏征并没有十足把握,但因为怀着国士报恩的赤诚,所以才不畏艰险,勇敢前行,并决心像楚汉时期的名士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战国魏人侯嬴一样用生命为代价重守信义,知恩必报,而不是仅仅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由此看来,这首诗旨在记录职场经历,也是间接地表忠心的“投名状”。

朱自清先生在其名作《背影》里曾经说“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前文说过,魏征年少父母双亡,后天下大乱,虽饱读诗书,胸有丘壑而郁郁不得志,所以在投奔李唐之后,希望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以免碌碌一生。于是毅然以文弱书生之躯,出入“枪林弹雨”之间。
这首诗虽然文学气息相对较弱,但慷慨激昂,豪气英风回荡其间,一扫六朝诗歌纤弱柔靡之气,初具大唐百废待兴、生机勃发之气象,可谓硎发新刃之佳作。
再说魏征到达黎阳后,写信给李勣分析天下的时与势,劝说李勣学习“老板”李密好榜样,尽快归顺大唐,李勣审时度势,最终投降。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魏征此行即将功德圆满之时,窦建德攻陷了黎阳,魏征被抓,还被授予了伪职起居舍人。直到窦建德兵败后,魏征才辗转回到朝堂,而他的精彩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原文来自解放日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