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如何改变人性
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如何改变人性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启动了一项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变化。这个实验因揭示了人性中善恶的模糊界限而震惊世界,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经典案例。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启动了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目的是研究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变化。津巴多以每天15美金的报酬招募志愿者,最终从近百名报名者中筛选出24名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模拟实验。
这些学生被随机分为三组:9名扮演囚犯,9名扮演看守,另有6名作为替补。为了增强实验的真实感,实验组与加州警方合作,用警车将“囚犯”从家中带走,给他们穿上囚服,戴上牛皮纸头套,并安上抢劫盗窃等罪名。而“看守”则穿上警服,配备警棍,以增加权威性。
实验开始前,所有参与者都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然而,实验仅进行到第二天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囚犯”们因感到无聊而开始造反,撕掉编号牌,拒绝服从命令,并挑衅“狱警”。面对这种情况,津巴多教授要求“看守”采取措施维持秩序。
“看守”们开始实施一系列惩罚措施,包括罚做俯卧撑、脱光衣服关禁闭、没收被褥、强迫清洗马桶、剥夺睡眠等。同时,他们还采用了心理分化策略,给予服从管理的“囚犯”更好的待遇,而对表现不佳的“囚犯”则施以更严厉的惩罚。
随着实验的深入,一些“囚犯”开始出现精神崩溃的症状。编号为8612的“囚犯”因带头反抗而受到特别“关照”,最终因无法承受精神压力而崩溃。另一名“囚犯”819也出现情绪失控,但当他准备离开时,其他“囚犯”却嘲笑他是“窝囊废”,这反而让他决定返回以证明自己。
实验进行到第六天时,津巴多教授的女友前来探访,被现场的暴行震惊,最终说服津巴多提前终止了实验。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善恶的界限并非绝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赋予的角色。
这个实验后来被拍成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性、权力和环境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