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千年:中国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舞动千年:中国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舞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舞龙的历史渊源
舞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舞龙的记载。在《史记》中提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这表明古人认为干旱会导致王朝衰落,因此求雨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神圣的大事。商代就有了关于制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另外,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有“龙”字出现,相关的《甲骨文合集》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商书 契》中有“舞,允从雨”“甲午奏舞,雨”等字样。有学者认为“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即“将龙舞起来的形象”,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但也有学者认为“作龙”仅是在仪式中所兴造的“土龙”,是被祭的对象。
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需“为龙”要“舞之”更要“积薪而燔(音fán,意为焚烧)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出现了“舞龙”一词,记述了当时舞龙求雨的一些仪式: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至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春天舞青龙,夏天舞赤龙和黄龙,秋天舞白龙,冬天舞黑龙……
舞龙的制作工艺
舞龙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不同地区的舞龙在制作上也各有特色。以高淳地区的舞龙为例,主要有抬龙、滚龙和糠龙三种类型。抬龙(板龙)的制作最为复杂,龙头造型夸张,龙身由独立竹制龙灯节通过木板支撑,用铁制龙灯短棍连接。滚龙则更为轻巧灵活,龙身由木棍支撑,便于舞动。糠龙则介于两者之间,形似大号滚龙但尺寸接近板龙,适合抬举。
在色彩上,舞龙多采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黄色代表土地和皇权,是使用最广泛的色彩;青色象征春天,常用于双龙配对;白色象征金,较少单独使用;红色象征火,因与火灾相关而较少选用;黑色象征水,地位较低,现已很少见。
舞龙的表演形式
舞龙的表演形式多样,极具观赏性。舞者手持龙具,在龙珠的引导下,随鼓乐伴奏做出各种动作。基本动作包括“龙摆尾”、“金龙蟠玉柱”、“雪花盖顶”、“白鹤展翅”等。表演时,舞龙队会根据场地和人数,设计出不同的套路和造型,如“二龙抢珠”、“盘龙戏珠”等。
舞龙不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一种团队协作的艺术。每个舞龙队员都需要密切配合,通过默契的协作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这种团队精神,正是舞龙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舞龙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舞龙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鲲鹏龙狮团为例,该团队在常华军和王志萍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在国内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还积极推动舞龙文化的国际传播。2020年,该团队在浙江省第七届龙狮锦标赛中获得两金一银的荣誉。
在宁波,大岙布龙和奉化布龙作为地方特色舞龙,也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大岙布龙第五代传承人任国夫师傅致力于推广舞龙文化,而奉化布龙则通过陈亮亮和陈晶晶兄妹的共同努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
舞龙文化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更走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浙江万里学院的留学生通过文化输出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龙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舞龙,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舞龙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