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星才艺秀,竹园小学英语实践大揭秘
希望之星才艺秀,竹园小学英语实践大揭秘
近年来,各类英语才艺展示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希望之星”英文才艺展示比赛和竹园小学的“My Talent Show”尤为引人注目。这两个活动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希望之星”:全国性的英语才艺展示平台
“希望之星”英文才艺展示比赛是一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电视英语活动,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5届。活动以“培养兴趣、增强信心、展示风采、树立榜样”为宗旨,为全国的语言学习爱好者搭建了一个激励语言学习、培养思辨能力、展现综合风采的舞台。
比赛分为多个阶段,包括海选、初选、复选等,参赛选手需要通过英语主题演讲、图片描述、即兴问答等多个环节的考验。2024年度的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3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选手参与,横跨幼儿组至大学成人组7个组别,累计报名人数超过一亿人次。
选手们在比赛中展现了出色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例如,参赛选手彭开宇表示:“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我与外国人沟通的桥梁,同时,它也可以成为我的爱好,比如听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另一位选手郑浩轩则提到:“学习英语对我自己的帮助非常大,出国旅游的时候能够与外国人流利地对话。”
竹园小学:“My Talent Show”英语学科实践
竹园小学的“My Talent Show”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则从校园层面出发,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能力。活动以“举办一场Talent show,成为校园Shiny stars”为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运用核心语言,展示自我风采。
活动分为多个阶段,包括海报制作、视频录制、舞台展示等。学生们首先通过创作个人海报,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和才能。随后,他们录制小视频,积极运用所学开展“自我营销”。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竹园小学借助数字化平台“笋芽徽章”,从表达力、反思力和合作力三个维度跟踪、反馈学生的表现。这种数字化评估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还促进了他们的持续进步。
两种模式的异同与启示
“希望之星”和竹园小学的“My Talent Show”虽然在规模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创新理念。两者都强调:
- 实践导向:通过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 学生主体性: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 综合素质培养:除了语言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两种模式也存在差异:
- “希望之星”更侧重于竞赛和选拔,强调个体展示和竞争。
- 竹园小学的活动则更注重过程体验和团队合作,强调在日常学习中的持续积累。
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可以相互借鉴。例如,“希望之星”可以增加更多团队合作的环节,而竹园小学的活动则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些创新的英语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国际视野。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英语是一个沟通的桥梁,可以通过英语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能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英语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舞台,让英语学习真正成为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