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公园散步1小时,显著降低焦虑抑郁风险
最新研究:公园散步1小时,显著降低焦虑抑郁风险
最近压力山大?试试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吧!最新研究表明,仅需在公园漫步1小时就能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
科学证据:公园散步真的能改善心情
2024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在《自然·精神卫生》上发表研究,发现长期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可以降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这一发现与2022年《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的研究结果相呼应:在公园或城市绿地散步1小时可以减少压力相关脑区杏仁核的激活,从而预防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
为什么公园散步如此有效?
研究显示,公园散步之所以能改善心理健康,是因为它能:
降低压力激素水平: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多巴胺等,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压力。
改善注意力:自然环境中的多样刺激有助于恢复大脑注意力,提高专注力。
平稳血压:森林环境通过抑制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下调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压。
改善睡眠质量:大自然的森林环境可以放松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有助于改善失眠。
减轻炎症水平:实验发现,与城市环境相比,森林环境能降低体内炎症介质水平。
自然环境vs城市环境:效果大不同
2019年的一项实验中,63名成年人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自然环境中散步,另一组在城市商业步行街散步,时长均为60分钟。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观察大脑不同区域的激活程度。
结果显示:在公园自然环境中散步后的人大脑杏仁核区活动显著降低(压力、焦虑负面情绪降低);而在城市环境散步前后,大脑杏仁核区活动不变(压力、焦虑负面情绪没有改变)。
如何让散步效果最大化?
时间:每天至少散步30分钟,最好能达到1小时。
频率:每周至少5次,养成规律习惯。
环境:选择树木茂密、空气清新的公园,避免嘈杂的商业区。
方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边散步边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
注意事项:
-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避免长时间、远距离的走路。
- 注意散步姿势,保持上身挺直,前脚掌着地。
- 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避免交通繁忙的道路。
日常接触自然,收获更多益处
除了散步,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大自然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 增强免疫力: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 提升幸福感:大自然能激发敬畏之心,提升生活满意度。
- 促进社交: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能增加人际交往机会。
所以,下次心情不佳时,不妨走进公园,让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和美景治愈你的一切烦恼。记住,你不需要去遥远的森林,家附近的公园就能带来显著的效果。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让身心在自然中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恢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