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宝莉卡:孩子社交新宠背后的喜与忧
小马宝莉卡:孩子社交新宠背后的喜与忧
近年来,一款名为“小马宝莉”的卡牌游戏在小学生群体中掀起热潮,成为校园里最时髦的社交工具。在小红书上,相关笔记数量已突破百万;在抖音,头部卡牌公司卡游上半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380%。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却暗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卡牌热背后的隐忧
成瘾性与过度消费
“小马宝莉”卡牌采用盲抽形式售卖,根据稀有程度分为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以目前行业最流行的小马宝莉卡为例,出普通卡的概率是86.7%,再往上有中级卡、高级卡、稀有卡,开到隐藏卡的概率仅有0.05%。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感,加上“叠叠乐”、“数小马”等玩法,极易让孩子陷入“抽奖”式的快感中。
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为了稀有卡,花光了过去两年攒下的所有压岁钱,现在,宁愿不吃早餐,也要攒钱买卡。在壹览商业随机询问的30位消费者中,超七成为小学生。其中,有7位消费者的累计消费金额过千,其中6位都是小学生,年纪最大不过12岁。而其余消费者累计消费金额全部过百,最低不低于200元。社交平台上,亦有不少消费者投入金额过万,这之中不乏未成年人,卡牌的吸金能力令人咋舌。
价格虚高与炒作
在二手市场上,一张原价不到5元的卡片,售价从百元到万元不等。某张高位小马卡,在二手市场已被炒到25万人民币一张。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告诉壹览商业,她曾将手中的某张高位卡以300元的价格“优惠”卖给同学。而这种百元左右的相互买卖,在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
商业化与社交压力
“只有买卡了,才能和其他同学聊到一起。”“买的不是卡牌,是同学们崇拜的目光。”这些来自孩子们的真实声音,道出了卡牌游戏流行的另一个原因——社交需求。在不少学生眼中,卡牌已然成为一个不错的“赚钱路子”——花几十元抽到高位卡,或花几百元的价格购买一张稀有卡,待收藏价值升高,再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价格卖出,怎么看,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然而,这种“社交货币”的属性也带来了压力。有孩子表示,如果不玩“小马宝莉”卡牌,就会被同学认为是“落伍”了。这种从众心理,进一步推动了卡牌游戏的流行。
卡牌游戏的积极意义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卡牌游戏并非一无是处。它之所以能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正是因为满足了孩子们的某些需求。
满足游戏需求与社交需求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文静指出,青少年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卡牌游戏独特的收集性、竞技性和社交属性对青少年极具吸引力。在青少年中间,卡牌还充当着“社交货币”的角色,“青少年思想走在社会流行前沿,参与社交是正常的。卡牌是同学们交流的方式,如小区里小女生拆卡时的高兴,这种获得感不仅来自拥有卡牌,还来自他人的羡慕。”
培养观察力与专注力
有家长反映,孩子在玩卡牌游戏时,观察力和专注力都有所提升。一位家长表示:“我家孩子以前注意力很难集中,但自从开始玩卡牌游戏后,我发现他在找相同图案时特别专注,反应也比以前快了。”
促进亲子互动
一些家长表示,通过陪孩子玩卡牌游戏,增进了亲子关系。一位父亲说:“以前我总是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和他一起玩卡牌游戏,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
如何正确引导
面对这股卡牌热潮,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
家庭层面
- 理性引导:家长应该了解卡牌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性对待卡牌游戏,避免过度沉迷。
-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发展多元兴趣爱好,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卡牌游戏上。
- 财商教育: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让他们学会合理支配零花钱。
- 陪伴参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卡牌游戏,既增进亲子关系,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
学校层面
- 正面引导: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卡牌游戏,避免盲目跟风。
- 丰富活动:组织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 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疏导因卡牌游戏引发的问题。
社会层面
- 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卡牌游戏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商业化和金融化。
- 行业自律:卡牌游戏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避免针对未成年人进行不当营销。
- 舆论引导:媒体应客观报道卡牌游戏现象,避免过度渲染负面信息。
小马宝莉卡牌游戏的流行,反映了当代儿童娱乐方式的变化。它既是一种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议题。面对这股热潮,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放任自流。只有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