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新发现:1.6千米商代干道揭示都城布局之谜
殷墟考古新发现:1.6千米商代干道揭示都城布局之谜
2024年12月,殷墟考古传来重大消息:洹河北岸地区发现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格局,其中一条纵向干道L3的路沟长达1.6千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长商代晚期城市干道。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殷墟洹河北岸区域大型线性遗迹的空白,更为研究商代都城规划和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殷墟: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洹河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自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为研究商代文明提供了珍贵资料。
重大发现:三横三纵道路网络
此次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在于发现了洹河北岸地区的骨干道路网络。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确认了多条道路和路沟的存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武官东地的一条纵向干道L3,其路沟长度超过1.6千米,路面上还保留着密集的车辙痕迹,每组间距为1.2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商代晚期城市干道。
这些道路的宽度在15-30米之间,最宽处近30米,最深超过2米,显示出明显的规划痕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洹河古河道的南、北岸各一段,进一步完善了对殷墟整体布局的认识。
王陵区新发现
除了道路网络,考古队在王陵区西围沟内还发现了2座大型墓葬,其中一座带有墓道。通过钻探确认,王陵区一带的西周早期遗址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此外,在商王陵区西围沟东面发掘出48座祭祀坑,祭祀坑分为大、中、小三类,以大型为主,多殉葬马,还有人、牛、狗、猪、象、鸟等祭祀品。
考古意义与未来展望
殷墟考古的新发现,不仅揭示了商代晚期都城的布局和结构,也为研究商代社会性质、祭祀活动及其形式提供了新的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表示:“殷墟我们已经发掘了差不多100年,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了解它的布局和结构。这些新发现可以将过去的很多发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重大的新突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透露,国家文物局将深入践行“大考古”理念,构建“大保护”格局,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夏商文明研究工程。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殷墟和商代文明的秘密被揭示出来。
殷墟考古的新发现,不仅让我们对商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