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山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技术的新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山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技术的新突破

引用
人民网
12
来源
1.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306/c1002-40190035.html
2.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2501/20/WS678e051ca310be53ce3f28b2.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PRAKHP05567JTD.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31A0101D00
5.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06/04/WS665e4de6a3109f7860de08ca.html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50850532586871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879302165988427
8.
https://www.fjdzj.gov.cn/ar/2021120814000025.htm
9.
http://www.pharmtek.net/article-item-5.html
10.
https://enterprise.dji.com/cn/news/detail/2022-unmanned-aircraft-response
11.
https://www.scdzj.gov.cn/xwzx/sjdt/202501/t20250110_58725.html
12.
http://www.zaihai.cn/archive/6715f3ebfb319248e82ee97a?useragent=mobile

唐山大地震40多年后,中国在防震减灾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防震减灾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先进的地震监测系统、抗震建筑设计和应急救援设备。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抗震能力和居民的安全保障。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新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吧!

01

地震监测预警:跑赢地震波的“赛跑”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P波传播速度约为6千米/秒,S波约为3.5千米/秒。S波携带的能量是P波的几倍到几十倍,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一原理,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它能在地震发生后,抢在破坏性更强的S波到达前发出警报,为公众提供紧急逃生时间,为企业和机构提供应急处置机会。

我国于2018年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在重点地区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目前,四川、云南、河北等地已开始试验性提供地震预警服务。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如果当时有地震预警系统,北川可以提前20秒、青川县可以提前1分钟获知地震信息。

02

抗震建筑:让房屋更“坚韧”

在抗震建筑技术方面,中国与新西兰的合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ROBUST项目,两国工程师测试了多种地震恢复技术,为地震防备设定了新标准。

创新的抗震建筑技术主要包括:

  • 高性能混凝土:通过优化配比提高抗压强度
  • 纤维增强材料: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 隔震技术:在建筑基础添加隔震装置减少地震影响
  • 新型墙体材料:如轻质聚合物材料和钢筋混凝土复合墙体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轻地震破坏。

03

应急救援:科技赋能生命救助

在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救援模式。2022年5月,在甘肃张掖举行的“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演习中,无人机展现了其在多个救援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 搜索救援:通过挂载手机信号探测仪,即使在断网情况下也能定位被困人员。
  • 危险环境侦察:在西气东输管线爆炸现场,无人机持续侦察事故核心区域,为控制火势提供信息支持。
  • 物资运输:在峡谷救援中,无人机架设救援牵引绳,辅助搭建救援系统并运输物资。
  • 环境监测:搭载气体探测仪监测有害气体浓度,保障救援人员安全。
  • 高层建筑灭火:通过挂牵引绳运送水带,提高灭火效率。
  • 基础设施抢修:协助电力抢修,快速恢复供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习首次引入了社会无人机救援力量。大疆应急联盟成员单位与专业救援队伍协同作战,展现了社会应急力量的独特优势。

04

展望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防震减灾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地震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预警精度将不断提高。抗震建筑技术将更加成熟,新材料的应用将使建筑物更具韧性。应急救援设备将更加先进,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将在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

唐山大地震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在防震减灾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更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