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近日,第十九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基层治理。专家们讨论了基层治理面临的多重考验,强调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并提出多元共治提升治理绩效的方法。此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基层治理的现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对基层治理的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 需要处理好大规模人口带来的复杂治理难题
- 要求在治理中体现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
- 需要协调物质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 要求在治理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维护社会稳定
“枫桥经验”:基层治理创新的典范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典范。其核心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
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纠纷的起源及其化解过程,抓住矛盾产生原因,把握矛盾发展逻辑,主动分析风险点,提前介入矛盾发展过程,有效化解矛盾。
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同时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数字技术赋能:将“枫桥经验”从网下拓展到网上,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例如,利用“城市留言板”“民情在线”等平台,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基层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信任缺失:政府与社会间缺乏足够信任,导致合作困难。
治理空白与过度并存:日常管理中存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现象,而在重大事件或危机时又出现多头管理、层层加码的情况。
信息传递不畅:科层制和属地化管理导致信息在上传下达过程中被过滤或扭曲,影响决策的有效性。
自治能力薄弱: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基层治理过于依赖党政部门,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和社会参与度低。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强化党建引领: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其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推动协同治理:完善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等组织体系,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形成多方共治局面。
促进资源整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减少供需错配,提高治理精准度。
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培育社会组织,增强基层自治能力和创新动力。
加强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基层治理创新中的作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