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和我的祖国》:一首经典歌曲的诞生传奇
揭秘《我和我的祖国》:一首经典歌曲的诞生传奇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自1983年创作以来,已经走过了40年的岁月。从诞生之初,它就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首歌更是成为了全国上下共同唱响的时代强音。
词曲作者的渊源
《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张藜和曲作者秦咏诚,两位艺术大师都出生在辽宁大连,是地地道道的同乡。秦咏诚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既有广为传唱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也有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而张藜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词作家,他特别喜欢《海滨音诗》这首小提琴曲,觉得它不仅好听,还适合歌唱。
创作过程揭秘
一次,秦咏诚受邀到张藜家做客。趁着张藜的夫人在厨房忙碌的间隙,他开始构思新的旋律。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总是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叹的灵感。就在等待吃饭的20分钟时间里,秦咏诚哼唱着自己《海滨音诗》的旋律,几遍过后,他把原来旋律的上行改为下行,就这么稍做改动,《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就成型了。
然而,拿到旋律后的张藜却迟迟未能完成歌词。他尝试了多次,但都不太满意。直到一次广西出差的经历,才让他找到了灵感。一天早上,张藜推开窗户,看到一轮红日缓缓升起,把山川河流映照得如诗如画。此景令他内心激动不已,再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尽管曲曲折折,但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张藜不由地感慨,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首句的感觉找到了,接下来就是一鼓作气:“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歌词的文学性
张藜对歌词创作有着极高的要求: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不生涩;易流传,能品味;扬诗之情,含戏之谐;既有俚语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语铮铮。正是这种高要求,给《我和我的祖国》注入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歌词中“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句开篇,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直接诉说“我”和祖国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而“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这一比喻,更是点睛之笔。曲作者秦咏诚也称赞道,把个人与祖国比喻成浪花和大海的关系,这样的比喻原来没有过,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优美的形象。
旋律的音乐特点
全曲采用单二部曲式,A段中下行的句子以级进为主,跨度为一个八度;上行的句子中会出现一次向上的八度大跳,起伏的旋律线条优美动听。结尾处的“啦啦啦……”,更是用一种朴实外放的方式表达了身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
历史意义与影响
1983年,这首歌曲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了全国上下共同唱响的时代强音。从央视的“快闪系列活动”,到各类重大庆典活动,再到普通民众的自发演唱,这首歌曲以其广泛的传唱度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和我的祖国》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歌曲,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它用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和依恋。正如歌中所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感,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