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AI教育新方案,打造百所智能校园
北京发布AI教育新方案,打造百所智能校园
近日,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计划至2027年打造百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学校。这一方案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覆盖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等多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应用获得即时解答和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也能借助AI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和课堂互动性。此举不仅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中的诸多难题,还为未来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北京12个典型应用场景:AI赋能教育创新
为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示范应用,北京市教委遴选出首批12个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这些案例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环境、学校治理、终身学习等方面,体现了“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的理念。
在北京工业大学,AI就业指导助手“燕小北”通过智能帮扶,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岗位推荐服务,形成从学习到就业的完整闭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则构建AIGC智慧教学平台,深度融合通用大模型与学校特色数据,打造《企业战略管理》等示范课程。北方工业大学开发基于知识-能力图谱的“学练测评”数智化平台,覆盖15个工科专业、35门骨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时段个性化辅导。
国际视野:AI教育应用的全球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25年“国际教育日”将聚焦人工智能议题,凸显AI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据统计,在高收入国家中,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作业。教师们也开始频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备课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AI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仅有10%的学校和大学为人工智能的使用制定了正式框架。截至2022年,仅有7个国家为教师制定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框架或培训方案。为应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AI在校园中的使用。据统计,已有近40%的国家颁布法律或政策,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机遇与挑战:AI教育应用的双刃剑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多重争议。技术层面,AI系统存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教育层面,AI可能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威胁教育公平。价值观层面,AI生成的内容可能带有特定的价值倾向,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形成。
专家建议,应遵循“优先管制、确保包容、引导应用”的逻辑路径,强化全系统监管法规和执法能力,确保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本地适用。同时,通过能力建设和实践指导等措施,引导合理的教育应用实践。
未来展望: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北京市的方案提出,到2027年将基本形成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格局。这标志着AI与教育的融合已进入快车道。未来,AI将为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智能评估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需求;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风险,确保技术发展与教育本质相得益彰。只有这样,AI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有力工具,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提供强大支持。